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7-04-23 15:32

  这篇贸易论文投稿发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贸易论文投稿

  关键词:贸易论文投稿,国际贸易,中国—东盟,贸易关系,贸易互补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双方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对外有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但在出口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不是很大,然而发展速度喜人,这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发展深层次贸易关系与贸易产品互补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竞争和互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鼓励公开公平的产品竞争,而且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产品的内部分工和贸易互补性。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贸易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中,1975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9%以上的较高速度,1975—1988年,年平均增长18.8%,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加到49.2亿美元。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2000年,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134亿美元,是2004年贸易额的1.94倍,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达到一个历史高度。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邦交的深入发展,在对话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贸易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分工也为加强双方的贸易依赖,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方的贸易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双方每年贸易额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2倍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年,双方贸易呈现几何式增长。

  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双边贸易额基数小,但增长速度快。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出口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近几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高,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现象。同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远比其他市场要快。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市场的扩展速度不如世界其他市场快。从2003年开始,双边贸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东盟对华的出口增长速度。

  2.双方出口中的双边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双边贸易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描述:中国在出口方面对东盟的依赖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为2.12%,到2000年提高到3.65%,200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8.88%。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产品互补的分析

  东南亚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烟草、咖啡、大米、木材、蔗糖、椰产品的产量以及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木棉、柚木、橡胶、金鸡纳霜、棕榈油的产量以及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东南亚国家矿资源富饶,有色金属蕴藏丰富,世界上1/2的锡产量来自于这些国家。中国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就相对稀缺。同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因此东盟的种植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对我国十分重要。国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东盟成员国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在农产品方面,因双方主要的种植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正是因为这种资源互补性,使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

  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性,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布局,贸易互补逐渐过渡到产业内的互补,因而双方在商品贸易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推荐阅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的办刊理念,竭诚团结国内外老中青广大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本刊的骨干作者。

上一篇: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下一篇:小学生教育类论文范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