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8 10:11

  摘要: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推动数字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当前,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三农”工作过程中,各地在以数字农业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是在数据驱动农业标准化建设、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和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等方面需提供更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为农业高质量且可持续发展催生新业态,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新业态;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和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各地也积极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以信息化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推动农业经营增收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持续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时间也更加紧迫。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三农”工作中,充分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视域下的数字农业发展背景,剖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厘清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和下一阶段发展数字农业的思路对策,才能真正把握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视域下的数字农业发展背景

  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范围普及,世界主要农业发达都将农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战略,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正向农业强国建设转型升级,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紧迫需求,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充分保障。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农村网民规模达2.5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较2018年底增长3308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2%,以农村为代表的网络购物下沉市场拓展了网络消费增长空间,数字技术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加速融合发展,跨领域农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搭建完善,各地涉农网上政务服务功能与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对接,基于农村公众需求的个性化农业App大量开发涌现。数字农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农业数字化转型交叉融合、深度融合特征更加明显。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旨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换到超车”时代正在到来。

  二、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数字农业是发展“数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更是以农业信息化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农业数字化转型初具成效。同时,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以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啃骨头”项目任务,亟待深入、精准破解。从数字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方面,

  一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同网同速”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支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截至2019年12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的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99%,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到1.35亿户,较2018年底增长14.8%,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6.3个百分点,继“宽带乡村”等互联网工程的实施,2019年我国“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两大工程深入实施,2020年随着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的推动实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保障。

  二是重塑农业农村供应链全流程,扩大需求市场,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农业数字化转型体现在数字化支撑、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业务三个层面,构建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价值共同塑造的治理体系。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农产品供销体系,全国乃至全球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销售、售后中各参与者分工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去中心化、整体感知和智能处理的特征,使农产品生产全流程释放数字经济的活力,更多农户和消费者享受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红利。

  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18年至2019年,全国新增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475个,累计支持示范县1180个,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达64%,级贫困县实现了100%全覆盖。同时,综合示范地区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1969个,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3万个,“两中心一站点”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体模式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11月,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2166.1亿元,同比增长31.7%,电子商务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重要“压舱石”。

  四是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保障,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重塑乡村美、构建整体美的重要工具。当前,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过程中,有效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统筹推进涉及乡村事务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增强基层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更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公众信息化水平,提升公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同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农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多地探索利用云计算模式和构建大数据平台,形成城乡联动、功能集成、高效处理的扁平化综合处理平台,为新形势下乡村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保障,更为疫情防控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从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方面,

  一是涉农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围绕农业农村数据搭建大数据平台亟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党的十九大特别是十九届三中全会后,层面和各地各部门通过新一轮机构调整,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信息中心的职能和功能,各地大数据中心建设也从概念提出到稳步推进和资源整合阶段。但涉农数据信息全国统一大数据平台建设相对比较缓慢,在一些“互联网+政务服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的地区,政务服务网上涉农审批、公共服务等模块仅停留在信息公开层面,没有实现多级联动和与政务服务平台的功能对接。

  二是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不够高,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够强,智能农机装备适用性较差,动植物本体传感器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创新能力存在“缺档”“断档”“掉档”。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充分,解决某些农业产业现实问题仅停留在“用技术”本身,“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释放数字红利有限,效率、效果和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数字农业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正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刻,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间节点,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各行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从速度增长到质量提高,就要充分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紧追数字驱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全产业应用融合和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这几个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全国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习总书记总书记强调,要面向农村这片广阔沃土,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利用。下一阶段应在前期试点地区基础上,基于需求导向、问题牵引,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涉农人员精准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模块功能规划,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速建设,实现平台为核心中轴的基础上,省、市、县(区)、乡镇多级联动,同时,根据特色需求嵌入大数据监测采集、动态决策、数据开放等模块,使涉农数据真正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农户需要、服务企业开发,释放更多数据红利。

  二是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推动双创成果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核心攻关技术的投入、研发与应用,特别是对智慧供应链体系中的传感器、智能装备等要素,涉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投入力度予以充分保证,同时,加快推进已试点智慧农场、智慧果园的成熟经验做法全国推广,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完善。

  三是以涉农综合信息服务成果推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政务、农务、事务、商务的创新发展和深度融合使政府、企业、小农户和商家成为农村电子商务数据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应充分发挥大数据和区块链智能交互、自动识别和去中介化的特征,构建“政府+企业+小农户+商家”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形成基于数据治理视域下的“政府顶层设计、企业精准履责、农户转型发展、商家服务至上”的多主体参与电子商务模式,以模式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密霞.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思路和对策[J].领导科学,2020(2):72-75.

  [2]王小兵,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N].经济日报,2020-04-02.

  [3]龙海波,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N].经济时报,2019-10-22.

  [4]肖若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9(12):48-53.

  吕小刚

上一篇: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甜玉米种植技术及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