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21 08:48

  摘要: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O万株/hm时甜玉米的综合性状较合理.产量、单果穗重及果穗长等均表现较好。经济效益也较高。

  关键词:甜玉米;种植密度;产量;性状;影响

  鲜食玉米收获果穗的大小与其种植密度有很大的关系『】-3]。520甜玉米是海林林业局新引进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为寻求520甜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提高一、二等果穗的成穗率,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2011年在生产上安排了甜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海林林业局第三管理区第八居民委鹿舍西某农户承包地内。土质为半砂性土壤,土壤含有机质2.94%、碱解氮104.9mg/kg、速效磷86.1mg,kg、速效钾75.3mg/kg,pH值6.56。供试玉米为520甜玉米,种子由宁安农场种子公司和速冻厂共同提供。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密度4.0万株/hm,株距39em(A);密度4.5万株/hm。,株距34cm(B);密度5.0万株/hm,株距31cm(C);密度5.5万株/hm,株距28em(D)。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处理200m,15垄,垄长30m,垄距70am。

  1.3试验实施

  春起垄施肥,施尿素300km2磷酸二铵180kg/hm、硫酸钾60kg/hmzo5月6日机械播种,播后用90%禾耐斯1.65L/hm+7%赛克津450g/hm+宝收15g/hm封闭除草。苗后对土壤进行深松1遍,人工除草1次,中耕2遍,人工掰除无效分蘖和多余穗。生育期间用高效氟氯氰菊酯600mL/hm灭虫1次。

  2结果与分析

  2.1气象条件

  对甜玉米不同种植密度的影响2011年≥10℃的活动积温2574℃,4—9月降水量为378.5mm,比历年平均值447.9mm少69.4mm。5月的日平均温度为12.6℃,比历年平均值低1.2℃;5月上旬降水量为52.7mm,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多11.6mm。降水量多,并且降水日数多,致使播种期延后10~l5do2011年夏季遭遇严重的干旱。7月15目至9月10日降水量为72.9mm.较历年平均值225.1mm少152.2mm,减少67.6%,对试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不同种植密度

  对甜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从表l可以看出,不同的种植密度处理对甜玉米的出苗期、抽雄期及成熟期影响不大,各处理的生育进程基本一致

  2.3不同种植密度

  对甜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A株高197em,处理D株高为228cm,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处理A穗粗5.0am,处理D穗粗4.0om,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处理A单穗重0.23kg,处理D单穗重0.18,随着密度的增加,果穗的重量呈下降的趋势:双穗率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2.4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即种植密度越大,单穗重越轻,一等品率越低;玉米产量先呈上升趋势,但超过一定的种植密度后,略有下降,520甜玉米在处理C的种植密度(5.0万株/hm)下产量最高。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相对提高,但单果穗形变小,一等品率降低;随着种植密度降低,产量也相对降低,但单果穗形变大,一等品率提高。

  调查发现,甜玉米种植密度在5.0万株/hm2时的综合性状较为合理,产量、单果穗重及果穗长等综合性状较好,经济效益也较高。通过试验,甜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由好至差排序依次为5.0万株/hm2>4.5万株/hm>5.5万株/hm2>4.0万株/hm。

  参考文献

  [1]郑威.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52—54.

  [2]王俊花,樊敬前,邵林生,等.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果穗性状-产量的影响叽.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8992—8993.

  [3]潘彬荣,岳高红,许立奎,等.栽培密度和施肥量对甜玉米金玉甜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OLO(8):9-11,15.

  [4]邵美红,王世恒,孙加焱,等.密度对2个甜玉米品种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叨.浙江农业科学,2010(3):549—550.

  【5]邵显跃,孙加焱,邵美红,等.不同栽培密度对鲜食甜玉米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60,63.[6]李余良,方志伟,胡建广,等.粤甜3号玉米栽培密度与农艺性状的动态关系叨.农学通报,2005,21(7):145—146.

  刘国栋王宝河郑学曹志宝。藤以波

上一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下一篇:三农创业实践驱动的学术问题与研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