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创业实践驱动的学术问题与研究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22 09:13

  摘要:改革开放40年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业功不可没。乡村振兴、共享经济、社会创业、三农变化、城乡互动等众多因素共同推动涉农创业,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的创业活动日趋活跃。但是,不能用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振兴乡村,三农创业也不会是城市创业的自然延伸。挖掘三农创业实践中的学术问题,大力开展三农创业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三农发展等政策建设建言献策,也有助于丰富和推动国内的创业研究。基于三农创业所展现出的活跃性和独特性,作者指出机会在未被充分利用的三农独特资源中孕育,资源、创业者等基本创业要素也正不断向三农集聚,呼吁学术界重视三农创业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地,文章从三农资源、企业家精神等角度切入,初步探讨了三农创业领域中可能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议题。最后,文章从三农创业实践出发,对三农创业的研究视野、研究情境、研究范围、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等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三农创业学术问题资源企业家精神

  一、引言

  社会转型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激发了全球创业热潮的兴起,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双重力量叠加润育了我国的创业活动,创业活动又反过来推动了改革。同时,这种非同一般的推动力量也为创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宝贵的研究机会,带来了可持续性的学术发展潜力。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创业发展的40年,40年辉煌成就,创业功不可没。

三农创业实践驱动的学术问题与研究建议

  二、三农创业实践及其独特性

  呼吁关注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创业,主要基于三农创业本身所展现出的活跃性和独特性而提出。创业需要机会、资源、创业者三方面的基本要素,三农创业要素正在不断集聚。

  (一)三农创业实践的日益活跃驱使创业要素向三农集聚

  首先,机会在未被充分利用的三农独特资源中孕育,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变得更加显性化。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城市中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同质化资源(包括商品、景观、文化、美学等),这些高度同质化且缺乏生态保障的工业化产物在使得城市居民不胜其烦的同时,也促使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乡村。相较之下,乡村的乡土资源越发显现出了、像IN属性④,而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本身就是机会。五千年文化积淀多数积淀在乡村,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化,乡村资源开发也将由自然风光向文化历史等层次深化。有乡村民宿的价格已经超过城市五星级酒店,便是例证。

  其次,资本的回流和工业的反哺促使创业在三农领域飞速成长。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乡资本要素流动都处在一个单向流通的状态,即从农村单向流人城市。近年来,这种现象随着城市对乡村资本要素吸收和增值能力的减弱以及乡村对城市的反向吸引能力的增强而发生了扭转,城市和工业不再是三农资源要素流动的单向终端。城市与工业带来的现实矛盾不断挤压着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间,进入城市求职就业的农民常常因为缺少学历和职业技能而导致竞争力不足,在城市中仍然从事简单制造加工装配行业,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收入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情况下,还不得不负担明显增高的城市生活成本。由此导致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资金和技术下乡,资本往乡村回流以寻求更有价值的发挥。同时,政策资源也成为促使三农创业日益活跃的重要因素。自2007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关于农民工创业的问题后②,历年重要文件都提到了农民创业、就业以及乡村振兴等相关议题。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转变思路,投入到创业活动之中,尝试运用多样化的策略,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化或多元化的附加产品或服务(如现在常见的乡村旅游、康养休闲、采摘体验等)来扩大业务规模;或是通过农业产品加工,提升产品等级、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等方式来延伸以及整合产业价值链条,以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实现收入增长。

  再次,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涉农创业者等汇聚乡村,三农创业者队伍不断壮大。在全部创业要素中,创业者无疑是特别关键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大浪淘沙下,一批扎根于三农,和三农资源紧密结合的上市公司成长起来,并由此催生了一批具有现代化企业家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如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等人。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双创势头更盛,许多农民工基于自身在城市的经验、资金、关系的积累和眼界、眼光、理念的变化也开始返乡创业。此外,随着市场诉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乡土情怀的回归,农村电商、生鲜电商、农资电商等涉农创业企业也在三农领域中积极摸索,加速成长。内生创业者的培育崛起和外来创业者的投入探索都进一步地为三农创业储备了创业者队伍,积蓄了创业力量。

  最后,方兴未艾的社会创业在其机会实现过程中的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追求也对三农创业发展形成了驱动作用。社会企业起源于乡村,社会创业者通过创新和创造性战略,自下而上地将乡村地区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可管理的问题,并更好地满足了乡村当地的发展需求(刘志阳等,2018)。乡村是由经济、社会、生态拟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农民自给自足的生存格局已然被打破,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价值判断体系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乡村原有的淳朴、美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受到挤压和冲击,乡村发展正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性系统危机(庄晋财、王春燕,2016)。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成本高,短期可见的收入少,因此通过纯市场机制很难达到预期经济目标。尤其是在经过数十年“先富带动后富”式的产业进化后,我国乡村已经发生了分裂,部分村落由于技术短缺、贫穷、歧视性政策和土地管理低效等原因正逐步衰退和被边缘化。进一步地,通过对比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和深度贫困乡村,不难发现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乡村已经日益凸显。目前,单靠外来援助实际上无法解决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会创业的赋能逻辑能够在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较好地实现外来援助与内生发展之间的平衡,兼备商业性和社会性,恰好可以成为解决“两个乡村”问题、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二)三农创业实践的独特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情境

  实践驱动理论研究,实践的独特性会提升学术价值。创业领域是这样,三农创业也会如此。具体地,三农创业的独特性可以从乡村与美国乡村的发展历程/乡村与城市发展轨迹的对比中发现。

  三、三农创业学术问题提炼

  从管理问题挖掘科学问题是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径,三农创业研究也是如此。三农创业实践蕴藏着学术价值,也亟待提炼出科学问题,本文借此仅作初步讨论,以期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思考。(一)乡村从资源短缺到“成为稀缺资源”三农创业应是在新的发展逻辑下,重新定义三农资源,挖掘三农价值,发现创业机会。区别于工业化逻辑,创业逻辑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三农资源进行再审视、再挖掘和再开发,关键是要在乡村发展前景上转变新理念,发现新资源,挖掘新价值,运用新模式,开发新内容。当前我国正处在政府与市场转型阶段,政府治理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都在发生巨大转变。在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工业化逻辑导向下,三农发展也在这种转型态势下面临着巨大震荡。

  其一,乡村整体上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就此刘志阳等(2016)从社会创业教育的角度审视了三农创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曾经,许多乡村的发展依循由西方发达直接移植而来的工业化思维,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对乡村的生态和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破坏性的结果。其实,相较于城市,乡村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如土地、田园、生态、民俗、节庆传统等。要实现乡村振兴,就一定要挖掘并发挥乡村的优势资源,才能将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在创业逻辑下,乡村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顺应可持续性与包容性发展这一全新的时代命题,更好地发现乡村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

  其二,各地乡村产业发展周期与地方领导人的任期紧密关联的现象不是个例,政府对三农角色定位和认知的差异会切实体现在地方政府领导者或主政者在政策落实和资源具体配置上(宋正刚等,2018)。在基层实践中,某些地区“政策跟着领导变”的恶性循环导致当地总是未能形成成熟的产业格局,底层农户跟随政策不停更换产业,但随着他们学习能力减弱,创业能力降低,产业薄弱的问题会越来越凸显。此外,理念转变也是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人们常因为部分乡村在经济上的贫穷而对乡村整体资源丰裕程度做出了错误判断,忽视了自然生态、文明习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资源的富足。

  其三,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不能再完全遵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框架,移植城市规模化、快速化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尊重乡村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重建,重新审视乡村、农民和产业之间的共生互融关系。区别于“大工业化逻辑”,创业逻辑的关键是要重新定义乡村稀缺资源,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庄晋财等(2016)长期跟踪研究三农,他主张虽然大工业化逻辑在三农领域不能照搬复制,但创业逻辑的核心思想却包含了对产业逻辑的创造性发展,也就是说,三农创业必须立足于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上。三农创业涉及到政府政策、技术创新、投资融资、教育培训、社会规范、生态保护等有关经济、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三农兴旺除了需要政府和的支持和城市工业的反哺之外,其根本动力在于自身的产业优化升级。在三农领域的创业活动中,应当把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看到创业与产业兴旺,创业与生活富裕,创业与生态宜居,创业与社会文明,创业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密切关联。三农创业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并向其他产业延伸的产业体系,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才有可能在完善的产业体系之上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农创业激发了企业家精神,进而激活了乡村劳动力资本

  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三农创业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三农创业在呼唤创业者群体向三农积聚。现实中,三农创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创业者群体的匮乏。能人经济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劳动力流失、产业空心化严重的情况下,将劳动力变为人力资源、创业者和为企业家,任务艰巨,挑战巨大。这其中不仅有学术研究空间,也有巨大的实践需求。

  四、三农创业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三农创业是趋势,也是使命。三农创业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情境独特性、高度多样性和差异化素材,也承载了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振兴等多项政治任务。因此,实践中所凸显的知识结构缺陷、合法性约束、治理约束和制度瓶颈等都成为制约三农创业的具体问题,挖掘三农创业实践背后的学术问题和科学问题,能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做高质量、有贡献的研究,应该是创业领域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首先,三农创业研究的视野不可仅局限于主流创业研究分析框架,新的理论贡献更有可能诞生于突出三农独特性的研究情境之中。三农创业研究绝不仅仅是对主流创业研究的学术延伸和边界拓展,研究者也不应该将三农创业仅视作创业研究理论的试验场。三农创业研究有其独特性,可以在乡村独特资源情境中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甚至做出新的理论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农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张力双向推动着三农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如果在学术研究中只局限于三农创业中的政策、制度等可见的小小天地,则有可能错失了三农创业活动和过程中的独特特征规律,陷入到把三农创业生搬硬套到已有创业研究理论中的陷阱中。目前绝大多数的创业研究都是基于城市经济组织展开的,这些研究大都关注一些高增长的创业企业及企业家,这些亮眼的创业模式以及对其火热的研究讨论反而掩盖了一些朴素的、正发生在广大乡村地区的创业事实。和城市相比,三农创业面临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限制,比如缺乏产业集群,商业环境薄弱,缺乏创业人力和金融资本等。因此,如果只是把已有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家”、“管理者”、“谋利者”等对象照搬作为三农创业研究的主题,那么现有的研究可能会显示乡村存在很少的创业者,显然这样的研究预设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其次,三农创业研究要始终把握三农创业发生事实和乡村微观环境下的情境驱动性。研究者如果忽视了三农创业情境的独特性,仅从自己的角度去描绘乡村和忖度农民的心态与行为,那么极有可能陷入一些不必要的纠结之中。比如,针对农民是否“理性”这一问题的争论。尽管出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民只能有意识地尽量经济地选择和投人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目的,出现了一些“理性不及”的现象,但是农民的经济行为绝对是在基本成本收益计算之上所做出的理性化决策。例如,农民工的大规模外出就是对预期成本收益的粗略估计,如今的大规模回流在除却政策导向和经济形势的诱因下,也少不了农民工自身对务工收益、外出成本和就业机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后的理性计算。因此,三农创业研究在破解制度瓶颈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如何回应三农创业者的实践诉求,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将创业者的个体理性引导成为集体行动逻辑。

  张玉利冯潇+

上一篇: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下一篇:水果型甜玉米种植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