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14 08:53

  摘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等,并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了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农业产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发展蓝图,也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行动指南。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阶段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发展短板,急需通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农业农村实现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升,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00亿kg以上,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1];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肉、蛋、奶、油、果、菜等供应充足、品质提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农业经营活力显著增强,农业规模化经营持续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发展短板。

  1.1自然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季节性干旱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现阶段,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部用水量的比例超过50%(部分省份甚至高达5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1%,常年受旱灾影响的农田达4667万hm2,农业水资源约束日益严重[2]。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已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极限,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2农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分散生产和规模效应弱的特征较为明显[3]。农业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6.1%,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2%,与欧美等地区发达仅用2%~3%的农业劳动力创造4%~5%农业产值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近年来虽然实现了化肥、农药负增长,但利用率依然偏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2019年农作物每公顷化肥施用量325.5kg,较“十一五”末期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依然增加了22.6%[4]。在增产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对农业资源环境产生严重影响,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

  1.3农产品竞争力依然偏弱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导致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同时,受到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不断收窄,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小农户的大量存在和分散经营的特征,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链条偏短,农业产业初级农产品比重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8%(发达一般在8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占全部农产品加工的比率更低,农产品及其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率不到40%(发达达到90%)。另外,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也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

  2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江苏省、黑龙江等省份接近70%),农业机械总动力较“十一五”末期翻了一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高达8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推动农业产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5]。“十四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成为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起点之高前所未见。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依然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尚未改变,来自国外农业的竞争压力日趋加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也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党和习总书记总书记针对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实现了农作物品种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粮食单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小麦、玉米为例,2019年小麦单产较1978年提高了2.1倍(由1845.0kg/hm2增长至5632.5kg/hm2),单产水平高于美国;2019年玉米单产较1978年提高了1.3倍(由2803.5kg/hm2增长至6315.0kg/hm2)。科技在我国粮食的增产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保障粮食安全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加大对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力度,解决“卡脖子”问题,让“粮”多用“种”。同时,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产能,改善和提升粮食品质。

  2.2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也将全面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前提,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保障农产品供给,让城乡居民获得足够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坚持保供给、调结构、转方式并行,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安全、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不断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这就要求农业科技创新聚焦新需求,积极调整学科方向,增强围绕农产品产、购、销、储、加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与储备,不断丰富作物种类、产品种类,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6]。

  2.3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尤为重要。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既是要求,也是挑战。一方面,要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和改善农作物生产性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等物品投入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7],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数字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和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3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难点,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十四五”要立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需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农业前沿领域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3.1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瞄准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着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持续提升农业科技供给能力。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但我国传统育种效率相对较低,生物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技术原创与集成亟待加强。“十四五”要瞄准生物育种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加快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重大品种突破,把控未来种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动权,实现生物育种领域由“跟跑”向“领跑”转变,打造我国生物育种产业“航母”集群。

  3.2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构建农业产业全链条技

  术支撑体系聚焦制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技术需求,加快科研方向调整,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达到中高端水平。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加大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养分高效利用品种选育技术,以及主要粮油作物绿色高效智能生产技术、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的持续攻关力度,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较大突破,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展现新作为,为农作物持续增产和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需求,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加强食用菌、中药材、牧草等特色农产品研究;加大节水农业、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减量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的研发力度,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

  3.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供给效率

  以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产业区域和重点科技需求,精准对接市场和产业需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产业支撑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科技示范引领,培育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示范典型。加快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从科研创新体系向农技推广体系和生产应用领域转移的快速通道,培育一批“三链同构”“三产融合”科技引领型示范样板[8]。聚焦“一县一业”,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集中力量推动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县域落地生根,引领县域主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突出“一村一品”,加快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镇建设,加速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探索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3.4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不足10%,投入强度与其他产业相比差距较大[9]。鉴于农业科研总体公益性较强,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投入共同支撑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研究的稳定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大力支持农作物品种选育等领域研究,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等新兴学科和短板领域研究给予支持,对关系国民经济生产的应急性重大问题给予预算安排。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赋予科研单位和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转变“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向,完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分类监测,及时繁殖更新,提高种质资源安全水平和保种效率。

  3.4强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

  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要实现育种的突破性发展,必须加大对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创新力度[9-10]。依托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等单位,加强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有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开展大规模表型性状鉴定、基因型精准鉴定和功能基因深度发掘研究,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创制一批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和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11]。另外,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大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特色种质资源认定保护与开发利用,引导地方名特优资源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农业文化遗产等;建立协调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推行定期种质资源信息公开、分享制度,明确产权划分,实现各类种质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多方共享利用体系。

  3.5建立完善种质资源管理体系

  加强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使种质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12]。通过舆论宣传、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增强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种业企业等单位及其科技人员对农业种质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登记保存、鉴定评价、共享共用等行为,防止资源流失。同时,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点)的认定、挂牌和考核评估制度。落实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管理主体责任,建立政府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激励机制,表彰奖励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滥采盗采野生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等行为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4参考文献

  [1]杨欣,颜伟,朱银,等.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库(圃)管理机制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3):41-44

  [2]刘旭,李立会,黎裕,等.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J].农学学报,2018,8(1):1-6

  [3]卢新雄,辛霞,尹广鹍,等.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与实践[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20(1):1-10

  [4]沈文英,屠昌鹏,黄日贵,等.关于浙江省玉环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20(5):18-19,22

  [5]韩霞,殷红燕,马明胜,等.果树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J].果树资源学报,2020,1(5):51-52

  路燕赵博田云峰

上一篇:果树栽培技术与果实品质之间关系的探讨 下一篇:强化豆科作物在北方现代农业结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