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24 09:30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对泾川县王村镇农业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是关系到能否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王村镇位于平凉市泾川县西部,西接崆峒区花所乡,平定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有泾川西大门之称。全镇共有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100个,农户6206户,人口27765人。土地总面积108km2,总耕地面积3868.502hm2,其中山地2216.462hm2,占57.3%,川地858.02hm2,占22.2%,塬地794.02hm2,占20.5%。地形地貌为山、川、塬兼有,耕地布局为东西一条川南北两塬两面山,是一个传统雨养农业大镇。王村镇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海拔1114~1340m,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光照充足,生物种群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尤以果品、蔬菜久负盛名,果菜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享有泾川“果蔬大镇”美誉。在产业发展上,有以下启示:一是产业发展必须有定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瓜菜、果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将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有效传达给村组干部和群众。即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全镇的主导产业依然齐头并进。全镇从没有挂果园到年果品产量600t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近年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干预明显减少,在推动落实中以正面引导、强化扶持、技术服务为主,累计落实产业扶持资金609.04万元,扶持477户贫困户新建果园80.63hm2,落实果园标准化管理及间作245.29hm2,新建日光温室13座、钢架大棚165座,种植露地蔬菜62.27hm2,新建暖棚牛舍、猪圈29座,新增牛、猪、鸡养殖2???560头(只),发展“五小产业”50户,基本实现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特色产业全覆盖,产业基础持续夯实。三是产业发展必须着力延伸产业链条。2018年依托泾农农业有限公司脱水蔬菜加工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按照订单种植模式,带动全镇种植青刀豆33.53hm2,辐射太平、罗汉洞等乡(镇)订单种植青刀豆73.33多hm2,帮助群众增收160多万元,群众种植青刀豆的积极性高涨,带动效益十分显著。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基础薄弱

  王村镇工业化进程速度较慢,产业结构调整不及时,发展模式较为单一。近年来,王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扶持下,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及旅游开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走出了新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由于起步较迟,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加工储运和流通服务体系不完善,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农村人才资源较少

  发展现代农业急需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大多数农村家庭主要劳力选择外出务工,大部分外出农民工在具备一项技能后不再回乡务农,而多数80后、90后不愿或者不会从事农业生产,老人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无人务农”“谁来务农”的问题日益凸显。王村镇早期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尤其川区基本无支柱产业,除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外剩余劳动力多选择在外务工或经商,目前在家务农的主要是老年人和部分妇女,文化程度低,体力跟不上,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

  (三)发展资金投入有限

  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水、电、路等园区设施标准不高,排涝、灌溉、防洪、保水等基础设施欠账大。以道路为例,大多数生产道路宽度在4.5m左右,大型运输车辆无法直接进入果品、蔬菜园区,既不利于客商收购,又增加了周转成本。从果菜畜等产业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分析,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资金仍然不足,产、供、销及商、工、贸一体化建设滞后。

  (四)保险体系仍不完善

  近年来,干旱、暴雨、冰雹、冻害等灾害天气频发多发,农业对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泾川县保险机构发育不足,受政策宣传、群众认识、年度指标、财政补贴等因素影响,农业保险覆盖面有限。同时,调查、索赔手续也比较复杂,理赔服务质量不优,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很大挑战。三、对策建议王村镇要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紧扣市场需求,突出结构调整,激活资源潜力,以现代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设备装备农业,以现代技术保障农业,以现代人才支持农业,以现代制度管理农业,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思路

  充分利用王村镇川区塬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引导农民改变以粮为主、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适合当地实际、高产出、高收益的现代新型农业。一要积极发展蔬菜产业。王村镇的立地条件好,水热资源丰富,发展温棚蔬菜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要按照标准化的理念,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持续扩大温棚瓜菜种植面积,力争实现川地蔬菜种植全覆盖,实现设施蔬菜种植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二要大力扶持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偏远地区发展的产业,王村镇可以在中塬片区、徐王村结合村情实际,发展规模养殖,可以集中养,也可以分散养,规模大小均可,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做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集群规模优势。

  (二)狠抓技术培训,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一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教育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克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思想,彻底转变与时代相悖的各种陈腐观念,着力培养广大群众的自主、自强、艰苦创业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以动力增活力。二要加强技能培训。要建立贫困村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做到户户都能熟练掌握1~2项致富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致富本领。

  (三)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强化支持保障

  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特色产业、生态安全等领域,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加快改变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强农业及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全力争取预算投资,推进实施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及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鼓励国有资本、社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领域,破解资金瓶颈。二要构建智慧农业基础平台。积极试点现代农业科技,运用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以及专家在线指导,为种养殖业提供智能决策。推进“互联网+农业”,引进互联网企业,构建农业产销全过程控制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性,以“智慧农业”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绿色生态化和智慧化。三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农业产业风险保障体系,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保障能力。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精准设计险种,自然灾害风险大的产业保成本,市场风险大的产业保收入,逐步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质。坚持普惠和特惠相结合,在对所有险种普遍提高保额和降低费率的基础上,设立贫困户种养业综合保险,对贫困户在保费分摊上予以优惠,将贫困户种养产业全部纳入保险范围进行承保,实现全县现有贫困户“一户一保”。完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和农业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健全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强化对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信息服务。

  (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培育绿色业态

  一要强化保护资源与节约用水。建立农业节水体系,完善农业节水工程,优先推进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乡村节水灌溉发展,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在井灌区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在王村、汭丰重点水源地保护区内,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加快实施环水有机农业。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降低耕地开发利用强度,积极争取休耕轮作试点。

  二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大力推广粮畜果一体化、小流域治理与产业开发、“草—畜—沼—果菜”等循环模式,加快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农业资源高效节约利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产业模式生态化。广泛应用现代高效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提升循环农业发展水平。

  三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管理,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大畜禽粪污、秸秆、病死畜禽、农田残膜、尾菜、农村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王丽荣

上一篇:微探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