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21 09:44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经济环境逐年得到改善,但在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要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强化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员、加大资金投入、应用信息化手段以及打造特色农产品5个方面分析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技术水平,拓宽销售渠道;保证人员配置,提供人才保障;政策资金保障,调整农业结构;加强信息建设,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挥行业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等建议,旨在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我国和农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我国农业方面的贸易及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近年来逐渐得到发展和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开展国际间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的贸易交流[1]。为促使农业成为国际舞台的焦点,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农村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由于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在管理学中尚属起步阶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期研究并不多。因此,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实的解决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强化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员、加大资金投入、应用信息化手段以及打造特色农产品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供参考。

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

  1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978年我国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201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数据来看,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且自1990年前后产值增速加快[2]。从2020年数据来看,我国粮食收成较好,农业出口稳步增长。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开始不断加强沟通合作,各国之间的经济关联更加明显。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境外经贸合作区分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发布信息,“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农业投资合作项目已达到650多个,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产生联系,也为各个构建了一个能够实现共同进步、互惠互利的经济共享平台。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总额达到4202亿元,其中出口额度达1829亿元,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3]。频繁的贸易往来,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诸多机会。

  2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正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从当前的土地结构、产业布局、人口分布、技术革新等社会和技术情况来看,各级政府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受传统思维和管理模式的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2.1农业生产技术不足

  高新技术研发和转化不足,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深入推广不足。我国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存在一定困难,从而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耕种机械化水平不均衡,针对玉米的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小麦,南方较多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良好解决。在“一带一路”的沿线中,许多农业资源丰富,具有诸多优势农产品,因此需进一步强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快研发培育出更多新型良种农产品,加以机械化大生产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2农业从业人员配置不合理

  近年来,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农业经济进步,都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弱质化问题。一些农业从业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难以把握住机会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留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推广新兴技术、打通农产品国内外流通就成为了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2.3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结构不完善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困难地区的财政资金紧张,对农业的投入不够。此外,我国农产品出口加工规模虽比较大,但不够强。总体来看,在农产品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区域内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2.4信息化手段未充分应用

  近年来,各种新兴技术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改变着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格局,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质量的优化。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较少,信息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充分应用“一带一路”带来的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5特色农产品打造力度不足

  我国虽然不断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2017年还曾经推出过《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积极鼓励地方区域能够从自身区域建设情况出发,突出重点优势农产品[4]。但是,我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不多。随着国际化贸易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农产品想要真正走出国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如何实现创新

  3.1强化技术水平,拓宽销售渠道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当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保存,获得更高的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丰富,展开多元合作,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快速发展。同时,还要开展与沿线的农业技术合作,积极应用各种新兴技术推进我国农产品自身价值的提升。农业国际技术合作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更是提升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运用外部技术实现本国农业振兴的重要途径[5]。具体来讲,想要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优化,降低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投入,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究。一是农业从业人员要积极探索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的种植方法,促进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提升当地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性成本优势。二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三是通过构建当地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将各种农产品上架到销售平台,拓宽农业经济发展空间,使农产品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销售渠道[6]。

  3.2保证人员配置,提供人才保障

  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应当加强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确保农业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一是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吸引人才投入到农业农村建设中[7]。具体包括:

  (1)强化农村农业基层建设,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优化农村生态空间布局,全方位提高农业治理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建设方案,形成竞争性发展优势。

  (2)加强人才扶持力度,通过外部引入方式,用丰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投身于当地农业建设中。

  (3)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办学计划,建立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观念,了解一带一路目标的文化、经济和法律,精通一门外语和一门专业、拉近目标的空间距离[8]。培养一批具有“一带一路”管理模式理念的农业专业学生,加入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壮大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二是激发农民群体的求知欲,提高农业工作执行力。通过定期展开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让农民群体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农民群体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学习。一方面,要注重素质文化教育,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领域展开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引领农民认识和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学习运用各种新兴技术加强对农业经济的应用和建设。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将农业经济理念贯穿于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心中。

  3.3政策资金保障,调整农业结构

  为了更好地应对“一带一路”,适应农业农村的经济建设,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为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加强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加入到农业发展中,适当提高“三农”资金,将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相结合,促使农业生产朝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适当给与惠民政策和优惠补助,鼓励年轻人将关注重点转向农业领域,鼓励地方企业投资农业建设[9]。例如,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新疆地区棉花种植,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农业部还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加大对新疆棉花的扶持力度,促使新疆棉花实现稳定发展,形成竞争性发展优势。二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在保证人们基本饮食需求的基础上,保证生态环境健康,根据区域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农业市场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结构布局,促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优势。“一带一路”周边发展家和我国农产品结构差异不大,其对单一农产品需求量较小,可通过分析对方农产品需求,丰富农产品种类,满足其国内市场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需求,也可缓解贸易壁垒[10]。

  3.4加强信息建设,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想要切实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技术为支撑、促使现代农业经济能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进步,需要不断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对农户的信息化培训力度,促使农户采用信息化手段,让自家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帮助农民群体提高经济收益。二是运用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不断强化平台管理人员平台操作能力,实现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有关部门应当不断加强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并根据当地农业实际情况,予以必要的资金保证。对于经济发展困难的地区,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实现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全程监控,促使各项资金高效使用。例如,陕西省平利县推出“云端农场”,将互联网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让农村地区能够充分感受到信息化手段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

  3.5发挥行业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

  “一带一路”背景下想要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应从当地优势农产品出发,发挥行业优势,打造自有农产品品牌。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促使企业实现长久发展,推动农业经济能够得到平稳进步。一是进行资源合并,将分散的小农户集中纳入到大规模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二是加强政府各主体单位之间的联系,拓宽交

  易渠道,并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管控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在生产、管理、流通运输以及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管控。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巴彦淖尔地处河套平原之上,气候适宜,拥有丰富的农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竭力打造巴彦淖尔河套特色农畜产品,打造独有的品牌河套。为了更好地推动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的开发,巴彦淖尔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仓储中心、农畜产品展示中心和分拨中心,推动农产品走出去,不断拓宽国际影响力。2018年巴彦淖尔市推出了统一品牌“天赋河套”,2019年推出有关“天赋河套”品牌建设管理方案,为打造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力量构建制度保障。三是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地方发展优势,逐步提高不同类别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专业化种植。例如,玉米在新疆、陕西等省份开展专业化种植具有显著优势,新疆豆类、棉花类效率高,在新疆地区就应当不断推进这些农产品的种植。

  4结论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但也需要解决好各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优化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我国原有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基础不雄厚,结构也需要优化[11]。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想要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12],应当强化农业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员、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展开信息建设、构建特色品牌,从而推动地区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深与沿线的合作,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姚辉斌,彭新宇.“一带一路”沿线制度环境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4):17-29.

  [2]赵伟,蔡冬梅,刘霞.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营销界,2021(8):137-138.

  [3]李文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对策[J].肉类研究,2021,35(3):70.

  [4]尹嘉敏,李旭红,赵斌.探析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路径——以天赋河套品牌为例[J].集体经济,2020(34):47-49

  朱桂秀

上一篇:数字化背景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探析新农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