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问题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6 08:41

  摘要: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在明确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意义基础上,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在实际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探索

  1地方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认识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本质是为区域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所有社会服务的最主要领域,也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为经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与使命,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更是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一般地方高校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经济形势下,地方高校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的自我发展。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问题

  1.1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多样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形式迫切需求大批各类人才,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在面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变革时,能满足目前人才的需求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的储备需要。地方高校的学科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结构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不仅各有所长,还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适应地域特点发展出一些特色学科,对本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高等学校空间区位已经由“点状集积”转向服务市场的区位指向,市场化、社区化、地方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聚集、人才高度密集,但是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则地方高等教育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浪费了教育资源。要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调整高等学校的市场服务区位指向,增强其服务目标的针对性和定向适应性。区域性高等学校的市场区位应主要指向区域内,以培养地方所需合格人才为主,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有效结合并提高其服务质量。突出高等学校服务市场的区域性,是有效保护教育资源,防止教育资源流失的有效途径。

  2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但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着的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地主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其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2.1经费不足,物质技术基础薄弱

  相对于教育部部属院校,地方性政府投入地方高校的资金有限,科研教学经费不足。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例,广东省财政厅在2015年起连续3年共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入围的高校基本是教育部部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地方性高校只有个别学科入校,加上地方财政投入的经费,但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整体学科的发展。经费的不足,导致实验室建设及信息情报等的建设薄弱,地方高校开展高科技含量的社会服务受到制约,形成物质技术方面的障碍。例如,跟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直接相关的经济与管理类仿真实验室,如果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设备欠缺,人才紧缺那就难以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活动。

  2.2机制不顺,服务观念落后

  部分地方高校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地方政府的过度介入等,使得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有的地方高校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不适应也不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这类高校缺乏服务社会的激励机制和规划体制,服务观点落后,甚至认为服务社会就是个别老师不务正业,在外头赚快钱,没有激励,但要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地方政府也不支持这类院校参与经济建设,认为那是研究型高校的事情,大量的经济、社会服务咨询项目只与985、211高校合作。也有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但没有对学科进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合理规划,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不够,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没有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和社会之间还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地方高校由于激励机制和规划体制的缺失,导致了部分科技成果闲置或成为“垃圾”,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地方高校作为当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够明显。

  3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3.1科学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

  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因此,追求专业特色才是学校发展之道,地方高校首先要更新观念,以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立足当地,实行区域化发展战略。由于地方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只有强化服务优势,找准社会服务的切入点,依据现有条件明确服务定位,培养出专业特色人才,才能真正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以广州大学具有代表性的省级特色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考虑广东省、广州区域建设的需要,更要立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需要,培养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与物业管理的高端人才。广东省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变革时期,广州大学提出“打广州牌、吃广州饭、做广州事”,在广州建设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中,明确树立“服务荣校”的发展理念,作为地道的本土高校,在服务广州的过程中寻求发展新机遇,改善研究条件,形成学科优势,凝练学科特色,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赢得社会声誉。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服务广州区域经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成立了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所、物业管理研究所和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承担的横向科研课题涉及从政府立法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多种层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2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根据所在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培养能迅速适应需求的高素质“本土化”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学校和学科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应不断凝练和开创学科方向和办学的新模式,办出自身的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在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为地方经济社会输送人才和提供智力保障,这是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核心。地方高校要围绕服务地方的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特色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建立全面全过程控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广州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近年来该校打通专业界限,采用“平台加模块”模式(表1),扩大了专业的包容性;构建经济与管理共享平台,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匹配,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交叉学科知识的合理衔接,使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适应于培养既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又有广博的专业技能,“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

  从表1可以看出,该地方高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提倡实习活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一批知名企业(如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碧桂园房地产有限公司等)签约共建实习基地。课程实践方面,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构建了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与大型工程管理软件开发商(如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协作,开发应用最新专业软件,增强了实验的实用性、启智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3.3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地方性高校应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积极参与各类纵向、横向科研课题,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地方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与广东省各地方政府、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完成了许多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府、企业委托项目,涉及房地产项目策划、投资分析、市场研究、城中村改造、物业管理、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住房保障、建筑市场管理、建筑节能、小城镇规划发展等多个领域,社会和学术影响广泛,为广东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此外,投资与造价方向与部分工程咨询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造价工作室”,该工作室直接对接企业,教师带领学生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深化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机制能够促进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拓展。地方高校一般应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专门领导机构并形成适合的激励机制。例如广州大学成立了广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还进行一系列有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工作的制度探索,制定了《广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暂行规定》、《广州大学关于政产学研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大学科技创业岗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大学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广州大学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意见》、《广州大学横向(服务社会)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大学社会服务工作量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规范和指导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总体来说,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对象可以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区域社会、企业等等,服务的内容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科研资源等,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以及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等等。

  4结语

  广东省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跨越式的自我发展。《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实施新一轮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提升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应用水平,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高等学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支持行业企业联合高等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和企业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多项具体而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有利于广东省教育的总体发展,也是广东地方高校以更高的起点拓展社会服务平台的契机,地方高校要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迫切需求和关键问题,为广东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引导。

  参考文献

  [1]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121-121.

  [2]王亦斌,庞永师,于茜薇,等.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状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2(5):155-158.

  [3]谢秀英.论市场化进程中高等学校的区位指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158-163.

  [4]李旭.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及问题对策探析[J].科教创新导刊,2009(13):16-17.

  [5]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5-148.

  [6]马连湘.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J].高等教育,2007(11):50-52.

  王学通,于茜薇,刘景矿

上一篇: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农村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下一篇:电子技术在绿色照明电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