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4 09:00

  摘要: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农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发展备受关注。收集滁州市2000年—2016年农业、物流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指标,运用协同度计量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发现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协同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但目前仍处于不理想状态,两业相互带动作用较弱。改变不理想状态的措施有:生鲜农产品物流“全冷链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培育农业和物流业专门化服务组织,发展和培育“新农民”,形成四方联动的区域战略合作,建设“乡村淘宝店”等。

  关键词:农业;物流业;耦合;滁州市

  一、引言

  2016年1月《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三产融合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农业和物流业的耦合发展表现突出。农业物流业耦合发展中农业是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农业通过物流业可以实现创新和增值。从时间逻辑上看,农业生产、流通和农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伴随着物流的发生,物流贯穿整条农业产业链,农业与物流业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从空间逻辑上看,耦合主要体现在产业要素、产业布局和产业制度上。产业要素包括产品、技术和资本三个方面,产品上的耦合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物流对象的一致性,以及农产品在价值链流转过程中形成多种新形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农产品;技术上的耦合主要体现在物流仓储、保管、加工、运输等环节对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资金上的耦合体现在农业对物流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作用。产业布局耦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基于物流服务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存在和农业产业链的纵横发展。产业制度的耦合体现于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和物流业支持政策的相互促进关系上。物流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辐射范围,提高了消费者对于购买农产品的消费体验,研究农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发展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二、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正式传入我国。不同于早期我国学者仅仅对产业融合概念、特征和产业融合动因的研究,近几年更多学者对产业融合进行了多视角多方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农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农业物流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侯石安、胡杨木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等模型分析得到现代物流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张俨娜、周珂设计了基于天基信息的农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2];叶祯、张广胜将价值网理论应用于农村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构建[3]。

  第二,关于绿色、低碳环境下的农业物流业耦合发展,饶绍伦提出,建设以城乡双向低碳物流作为骨架的新型城乡贸易流通体系,政府、企业、市民与农民可以共享低碳物流体系低成本、高效率的成果[4];舒良友、郭琎认为,要实现低碳物流必须缩短供应链长度,减少中间环节,大力发展直线物流[5]。

  第三,关于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刘航源设计了杭州市农业物流园区的物流管理模块,构建了信息化平台[6]。王杜春、董慧认为,应充分利用集聚效应扩大农业物流园区的规模与影响力,吸引更多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7]。

  第四,关于“互联网”+农业、物流业发展,于津津指出,农村电商联合物流业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从农产品生产、销售到配送整个流程实现互联网化操作和管理[8]。林琳指出,依托互联网技术,农业物流能够真正实现农业无阻碍销售模式,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9]。

  三、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发展概况

  1.滁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滁州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016年GDP为1418亿元,增速达9.3%,GDP增速排名安徽省第4位。在安徽财经大学授权《决策》杂志首发的“2017安徽城市竞争力”榜单中,滁州市排名第三,其中农业发展贡献颇多。《安徽省统计年鉴(2017)》显示,滁州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为104.5万人,占该市总就业人数的35.8%,超出安徽省就业人员平均指数近5个百分点。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7亿元,位列全省第五,占全省总产值的8.3%(农用地仅占全省1.7%)。主要种植粮食类农产品,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5%,其中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6.7%。近两年滁州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的落实,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滁菊、稻鱼、芡实、艾草、稻虾等特色种养殖基地;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助力小岗创“5A”;培育特色服务小景区“全椒大墅养生”。滁州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滁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环节,例如特色农产品名气不响、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加工企业规模产值小、投入产出比率增速慢等问题。

  2.滁州市物流业发展概况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交界地区,属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枢纽城市,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地理位置优越。2016年省政府发布的《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合肥物流圈打造成引领全省物流发展的核心圈层,建设符合长三角副中心定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物流增长极。滁州市物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滁州市重点打造交通对接工程,包括104国道、滁宁快速通道以及马滁扬、滁六、宁洛、合宁、淮宁、沪陕等高速干线公路;合滁宁城际、淮滁宁城际、宁西、水蚌、沪汉蓉等铁路线。紧临合肥骆岗、南京禄口和南京马鞍货运机场三个航空港。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多样综合的交通系统加强了滁州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逐步实现与南京同城化,为区域商贸物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10]。

  四、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1.指标选择

  农业与物流业均是由多个序参量指标及其数值组成的系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指标是评价子系统及耦合系统的先决条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兼顾数据可调查性和适用性,从农业和物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效率等方面选取指标,结果如下:

  2.协同度计量模型构建

  农业与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及两业耦合协同度计算如下:

  五、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收集

  2000年—2016年滁州市农业和物流业发展时间序列指标均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

  2.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2000年—2016年滁州市农业、物流业时间序列指标数据,计算两业发展的有序度和耦合协同度,结果如图1、2表示。

  1)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协同度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到,2000年至2016年间,滁州市农业子系统有序度与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图3显示两业协同度总体有所提升,说明子系统的有序发展促进了两业协同。2000年至2016年间滁州市农业和物流业经历了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变过程,协调水平呈曲折上升趋势。这与不断完善的两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息息相关,例如互联网普及度由2000年的1.3%[12]增加到2016年的51.7%[13],为农业物流信息化作业提供了重要推动力。物流业子系统较农业子系统体现出更为平稳的上升态势。尤其是在2001年—2009年期间,农业子系统有序度的显著波动影响了两业协同发展,使得协同度在此期间呈现“W”形。

  (2)变化的具体原因分析

  呈现“W”型的原因主要是2000年和2001年滁州市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两个月降雨不足10毫米,梅雨季节出现空梅,连续出现春旱、夏旱、伏旱连夹秋旱的情况[14]。全市800多万亩在田作物受旱,其中成灾面积540万亩,重灾250万亩,绝收160万亩[15]。2003年滁州市又遇涝灾,历时短降雨强度大,加之河道上游多次降雨,致使洪水向下游聚集,外洪内涝,灾害程度深,8个县市区城乡全面受灾,均为重灾区且多次受灾[16],使农业有序度下降到考察期最低值,农业与物流业发展协同度受到严重影响。2004年在农业面临难关之时,滁州市紧跟我国政府“农民增收”的倡导,首次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并开放粮价,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政策,对农业迅速回暖起到重要作用[17]。

  六、滁州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建议

  1.生鲜农产品物流

  “冷链化”滁州市的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生鲜类尤其突出,如凤阳的蓝莓、树莓、樱桃;来安的花红(苹果);池河的梅白鱼;明光的梅鱼;琅琊、全椒的蔬菜瓜果;定远的生猪;全椒的小龙虾;天长的水产等等。生鲜产品目前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农户经营风险,销售终端新鲜程度难以保证。要实现农民增收以及使消费者享受到新鲜、味美的生鲜农产品,将滁州市生鲜农产品从采摘、中转运输、末端配送全程“冷链化”是重点。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降低物流企业冷链成本。政府可在冷链物流相关领域引入专业化的技术和人才;对高校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实践增加资金支持;对先行采用冷链物流设施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冷链物流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宣传。另一方面强化冷链运输特用基础设施和场所建设。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布局低温集配初加工中心,在运输过程的中转环节设立中转集中区,辐射一定范围,为所有冷链运输过程的车辆提供补给与“无损耗”休息地,并且缩短中途交货时间。

  2.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信息交互不通畅、不全面一直以来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重要阻碍之一。滁州市近年来农产品滞销的事件屡见不鲜,为此应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系统”。结合目前滁州市大力推动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将农产品自农田到餐桌途中的食品安全信息和物流信息赋在产品包装的二维码中。在每批次的农产品流通重要节点(生产、加工、配送等)补充和上传核心产品信息,供下一节点参考使用,同时也为终端经营人员提供产地的农产品供货信息;销售终端将销售情况定时更新到系统中,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偏好和购买特征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到农产品供应链上游,提供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交流顺畅,农产品生产加工更亲近市场。

  结语

  基于滁州市2000年—2016年农业和物流业发展时间序列指标,运用协同度计量模型得到滁州市农业、物流业近年的发展有序度和两业耦合协同度情况,结果显示,滁州市农业和物流业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目前仍处于非理想状态,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促进两业之间的相互拉动和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完善两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全冷链运输及特殊设施维护,设立农业物流的专门化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物流业信息系统,培育农业、物流业“新农民”,推动四方联动的区域战略合作和发展乡村淘宝等。这些措施是对两业耦合发展与实证研究的有益探索,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耦合程度评估体系与地区发展阶段、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相关,需要进行深入动态追踪和分析,本文所选的指标还不够全面;二是评估体系的建立还需在更大范围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检验;三是研究过程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对部分指标进行了简化,在评估完善性上还有所不足。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侯石安,胡杨木.现代物流、要素投入对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贵州省1995—2018年时间序列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9(03):126-132.

  [2]张俨娜,周珂.基于天基信息的农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架构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8(06):190-192,206.

  [3]叶祯,张广胜,吴思晴,等.基于价值网的农产品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53,164.

  [4]饶绍伦.低碳环境下的城乡贸易流通和农业物流建设思考[J].商业时代,2014(05):48-50.

  李学兰,毛叶菲

上一篇:初中财商教育在综合实践基地教学中的落实探讨 下一篇: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性能检验鉴定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