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07 09:03

  摘要: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文章阐述了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如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力量、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等,针对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发达的经验,从人才培育模式、人才评价机制及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科技人才;人才评价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阶段。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想真正巩固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发展局面,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靠科技力量。科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只有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才能真正打造农业农村持续向好发展的新引擎。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1农业科技人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1.1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到底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1-3]。农业科技人才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代表着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农业科技人才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尤其体现在为农业产业兴旺培育新动能、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新方案、为农村乡风文明引领新风尚、为农村治理有效构建新模式、为农民生活富裕拓展增收新空间等方面[4-5]。

  1.2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与发达差距明显缩小[6]。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如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资源环境“硬约束”、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如何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农业国际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7],都对农业科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3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与欧美和日本等地区和相比,整体上仍有不小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产品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竞争,更要面对国际市场竞争[8]。要想增强国际竞争力,不仅要加快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全球化布局,更需要农业科技人才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要在颠覆性农业科学技术,如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方面占领制高点[4,9]。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与发达相比严重不足。21世纪初,我国100hm2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才0.75人,远低于欧美地区的发达;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业人口的0.06%,而日本为1%,荷兰更是高达2%。在人才结构上,我国大约有67%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门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前沿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在生物种业、低碳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方面缺少一流的科学家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4,10-11]。

  2.2人才断层,分布不均衡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40周岁及以下人员共计25.2万人,占总人数的40.2%;而40周岁以上人员共计37.5万人,占59.8%。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占比相对偏小,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断层现象突出,科研传承、人才梯队建设受到严重影响[12]。此外,由于对西部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更倾向于到比西部自然环境、薪酬待遇、科研设施与便利条件更好的东部发达地区工作,高端人才区域分布极不平衡[4]。

  2.3考核评价制度尚不完善

  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农业科研机构大多采取“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等不同岗位人才分类不细,采取单一的专家评审方式进行评价。基础研究缺乏国际同行评议;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忽视农业科研规律和产业特点,缺乏产业实际贡献度和用户、市场认可度等评价指标,导致农业创新与生产和市场结合不紧密[13-14]。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职称评聘主要看年龄、看资历。在“论资排辈”的不良环境下,一些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突出成绩导向、能力导向的正向激励效果[15-16]。

  2.4科技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首先,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以委任行政职务或选拔后备干部作为激励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扼杀了许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学术生命。其次,我国农业科研项目不仅在投入强度上远低于全国科研单位的平均水平,还在立项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许多农业科技人员疲于公关。最后,“专款专用”已成为现行科研经费管理重要原则之一,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预算,要履行多部门繁杂的程序和手续,即使正常报销也存在痕迹化管理严重、时间过长等问题,占用了科技人员大量精力[14,17-18]。

  3发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3.1实施创新型人才战略

  西方发达极为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争夺,在制定相关创新型人才战略的同时,还积极推行配套政策保证其实施。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表了著名的“2061计划”,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面向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施该计划,美国不断对教育体系进行反思,逐步走向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之路[19]。21世纪初,德国科技人才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尤其体现在大学的晋升制度和工资制度上。为防止本国高层次人才的非正常外流,德国先后启动了“青年教授席位”制度、高等教育“创优计划”和“精英大学”计划等,持续提升德国吸引科技人才的全球竞争力[20]。西方发达除了重视本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外,还制定了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移民制度,重点鼓励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以来美国从世界各地吸纳的专门人才超过50万人,科技成果中80%以上是由移民人才完成的[21]。德国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移民法》,实施“蓝卡”法案,深化激励制度改革,积极为本土和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回德、留德和赴德提供绿色通道[20]。

  3.2创新人才管理制度

  美国的科技人才评价一直秉承学术自由的原则,故其评价制度并不统一。在对科技人才评价侧重于定量考核的同时,强调评价其在某一科技领域的特长。同时,也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立不同评议制度,定期接受评价。此外,美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是动态的同行评价。美国对升职或终身教授评价等一般采用校内外同行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美国费米实验室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都有专门的评聘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注重听取外部同行专家的意见。在对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时,更加注重质量,鼓励科研创新[22]。德国的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在西方发达中独具特色,集中体现在科研政策、科技体制、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德国的大学具有高度自主、高度公开和高度严格的特点,以确保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好的科技人才可以成为德国可持续发展的精英。同时,在人才评价策略上,不断拓宽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晋升路径,由原来传统的“博士毕业—博士后—教授资格考试—教授”途径,转变为“青年教授席位”制度和“教师终身职业生涯制度”等,不断缩短和明确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道路,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20]。

  3.3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国外保障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除了包括管理体制、项目研究等方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由、宽容的文化软环境。美国的宽松环境首先体现在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上,尊重个人的经济价值、知识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成为吸引世界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在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教育和研发投资力度、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他们坚信大多数科技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失败不是主观不努力造成的。美国各类基金会是青年科技人员开始科研生涯的主要经费来源,该类项目没有烦琐的审批及考核程序,相对自由并允许失败。这种宽容环境极大地保护了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23]。英国遵循国际化的人才观,对人才流动采取来去自由的宽松政策,不刻意限制本国的人才外流,但注重为科技人才回归英国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厚的创业条件[24]。

  4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谁能吸引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主导权和原动力。只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给予农业科技人员兼蓄包容的政策环境和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才可以让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4.1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夯实人才基础

  在人才培育方面,一是深入谋划农业科技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对取得突出科技成果或处于事业发展上升期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培养,为其成长成才铺路搭桥。二是稳定支持重点领域科技人才,鼓励、帮助其多渠道争取项目支持,使其在创新实践中成长。三是健全协同创新团队模式,在重大命题研究、重要技术模式示范、长期性基础性科研布局等方面,健全以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带动全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提升。四是推动农业科技人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同农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化相适应,并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向西部流动。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方面,要创新国际高层次人才选拔机制,重视专家举荐制、群众推荐制等人才遴选方式,紧扣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紧缺顶尖科技人才,以点带面,造就国际领跑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为引进国际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

  4.2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首先,要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实施。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建立与农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管理服务等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引导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科技人才的评价导向调整为科技创新与重大成果产出,兼顾单位考评、同行评价以及第三方出具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贡献报告进行全面评估。最后,创新职称评聘方式,构建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晋升通道,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把真正干工作、有贡献的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推选出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苗绘,翟玉.习总书记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J].理论观察,2018(12):13-15

  [2]吴强.新时代习总书记“三农”思想探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5):14-20

  [3]孙海燕,孟宪生.习总书记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理念论析[J].学术探索,2018(8):36-43

  [4]陆美芳,王一方,季雪婧.未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探讨[J].农业展望,2014,10(12):56-59

  [5]吕迎春,樊廷录,汤莹.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2):47-49

  [6]赵颖文,吕火明.刍议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问题挑战及发展应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3):377-386

  孙月1,2周旭3刘志斌2

上一篇:乡村振兴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 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