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传播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04 10:01

  摘要: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与视觉传播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视觉传播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视觉传播的内在核心。对视觉传播存在的核心问题和建构原则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揭示视觉传播的两点建构策略:其一是视觉传播路径的整合化,其二是视觉传播范式的多元化。最后,提出以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为发展趋势的视觉传播形式,对未来建构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播;城市文化;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

  1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理论家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一个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容器”[1]。“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之说准确地提示,城市不仅仅是为满足人类生存需求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而且也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据统计,截至2020年,城轨交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总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2]。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出行方式,其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还是城市文化的创新源泉和彰显城市魅力形象的重要地带。因此,建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视觉传播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研究

  2公共空间文化与视觉传播

  2.1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及研究范围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公共交通的压力日趋增大,而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客运量大、安全快速、准时节能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社会化重要行为场所,也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7]。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除满足大容量的交通运输服务功能外,每日大规模地集聚着城市居民及游客,使其成为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城市空间,同时成为推行城市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具有公众性和移动性等特征。城市轨道交通空间按开放人群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运营方开放的空间,如列车行驶轨道区域、车站设备间、各类配套用房等;另一类是针对乘客开放的公共空间,也就是本研究的范围,如车站建筑、出入口、站台、站厅等。

  2.2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城市文化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的灵魂和依据。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居民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整体形态,是属于城市生活的完整价值体系[8]。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脱离了城市文化,它将不复存在。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对城市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提升和发展。相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城市文化的演进速度,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更快,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能在短时间内建构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影响范围广且可塑性强,一定程度上推动和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最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布局,并与城市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有时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的传播。

  2.3视觉传播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视觉是人类接收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根据研究,人类大约8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视觉[9],视觉传播相对于其他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达信息上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美观性、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等特点。因此,人们在瞬息流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视觉传播成为信息冲击最强的传播方式。

  3核心问题和建构原则

  3.1核心问题

  3.1.1避免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消失

  当今城市文化的源泉来自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那时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城市之间相对隔离,各自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通信、交通等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消失,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开发模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空间如何与地上空间遥相呼应,从地下感受到城市地上空间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1.2避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的趋同

  美国杰出的城市规划专家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的“可读性”。他认为,城市具有可读性,就会易于出行,相反则会产生迷失感,给人带来焦虑和恐慌。迷宫般的交通枢纽,会给人造成地理方位上的不确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区域空间的雷同、单一、不易辨识和可读性、可识别性差等特点,所以建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3.2建构原则

  3.2.1以人为本

  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视觉传播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便是“以人为本”。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运载能力和行驶速度,而且空间环境的人性化更应该受到重视[10]。长期停留在封闭和半封闭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容易引起使用者低落、烦躁等消极情绪,所以应尽量创造优美宜人的视觉公共空间环境氛围,使人们处于一种友好、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中,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例如,在伦敦地铁站台的休息椅上不设靠背,避免乘客过于放松而将随身物品遗忘。

  3.2.2尊重功能,突出文化地域性

  城市轨道交通在满足人们交通出行需求的使用功能外,同时可作为城市区域内主要交通联系的工具。在公共空间内,可以通过反映地域个性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体现市民的精神素养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显示出地域的综合水平。文化地域个性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形态,它承载着一个地域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地域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地域的自我认同。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原则。例如,西安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运用图形符号,使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都容易接受和辨识,从功能上易于识别记忆,同时又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3.2.3继承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仅有助于城市文化地域性的形成,还对城市居民的心理与城市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使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既有现实意义,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结构和材料技术的建筑空间基础上,用创新的视觉传播方式来实现和表达城市文化的内涵,而将其原则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视觉传播上,主要表现在:创新技术,推动多媒体视觉传播的多元化;创新形式,实现跨媒体多感知通道的整合;创新观念,变革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式。例如,在2018年北京城轨国贸站融入触屏互动技术描绘“故宫冬天的日常”,长卷引来乘客参与互动,给乘客带来文化与科技未来的碰撞感。

  4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策略

  4.1视觉传播路径的整合化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从视觉传播路径上可以分为静态传播和动态传播两种类型,如图1所示。4.1.1静态视觉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空间环境媒介和传统印刷媒介。空间环境媒介,包括建筑空间、围合界面装饰、平面导视系统、静态公共艺术品、静态基础设施等;传统印刷媒介,包括书刊、宣传册、报纸、平面海报等。

  4.1.2动态视觉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动态视觉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大体可分为传统电子媒介和数字网络媒介。传统电子媒介,包括灯箱广告、灯箱导视系统等;数字网络媒介,包括电视、网站、APP等。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文化视觉传播经历过3次转折:静态阶段,视觉传播的特点为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表现为传播的平面化、静态化,沟通的线性化;动静结合阶段,传播媒介从静态向动态转化,形成动态和静态媒介的结合,视觉传播向多对多互动传播形式转变,形态上表现为立体化、动态化、动静整合化,沟通上互动化、多感知化;数字虚拟阶段,数字网络媒介是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迅速普及而兴起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从本质上说,其内容和形式突破了传统电子媒介,有很强的互动性,是有相当科技含量的城市文化视觉传播方式。因此,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多元共存的跨媒体系统在新世纪已经形成,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的视觉传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4.2视觉传播范式的多元化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以视觉传播的方式弘扬城市文化,通过挖掘提炼出城市文化的内涵和要素,以视觉可感知的路径进行文化传播。在视觉传播的表达上,针对区域城市文化内涵元素进行多元化的表达,从而突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色,避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视觉传播的趋同现象。城市文化的要素主要分为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下面从这两个层面分别探讨视觉表达范式。

  5视觉传播和数字虚拟现实技术

  5.1视觉传播的发展趋势

  1)技术性、功能性、艺术性的融合。英国著名的城市史学家彼得·霍尔(PeterHall)在《文明中的城市》中,将城市活力、创新能力与文化创造力结合起来。正如他所预言,社会发展已进入以文化为主导的新阶段,新的城市创新为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并以网络科技为物质基础。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对城市文化的视觉传播正逐渐向技术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相互交融的阶段发展。

  2)各媒介间优势互补,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当乘客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时,主要的活动是使用手机。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充分考虑他们的乘坐需求与行为偏好,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媒介与手机移动端的联系和互动,吸引乘客的关注与参与,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媒介资源的优势。

  5.2数字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传播

  5.2.1公共空间

  1)基于虚拟空间的规划构形视觉传播。随着城市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逐渐超越了物质性的三维空间,延伸出以IT技术为载体的数字虚拟空间。将虚实交互场景呈现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一部分采用实体空间,一部分采用虚拟空间,运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三维模型,设计出一个可交互的虚拟巨型沙盘,令乘客通过AR置身于轨道交通空间数据流之中,并通过用户端的交互,让乘客参与到未来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创建与改造之中,形成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视觉传播的集体创作。通过研究实验,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物理性将被无限延伸,逐渐成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逐渐交融的混合空间,有望成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视觉传播建构的有利辅助工具,从而开辟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史上用于模拟现实、预测未来的新研究范式。

  2)基于光影声电的公共艺术视觉传播。为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文化视觉传播的速度和个性,可通过光影声电技术的融合,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共艺术的通感化互动进程,给乘客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例如,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曾使用钢琴电梯,通过光控制乘客的脚步,台阶会闪动播放钢琴乐曲来吸引乘客,使他们避开拥挤的电梯,体验到爬楼梯的乐趣。

  5.2.2商业运维

  1)基于场景化的智能导航视觉传播。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布局复杂,二维定位的导航空间感较弱。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场景化智能导航,使人们的视觉感受更加真实,接触商业信息的面更加广泛,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商业运营的强有力手段,广告转化率高。广告为以乘客自身精准定位的几百米范围内的商业信息,具有超强的视觉传播的附加价值,甚至可以打造一个集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互动城轨城。

  2)基于混合现实的广告宣传视觉传播。车厢、站台、站厅是乘客停留时间较久的场所,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媒介的装置可以从车载媒介、站台广告牌和LED屏等开始技术创新。例如,瑞典站台的互动广告,通过感应检测到列车超声波,进站列车会吹起屏幕中模特的秀发,增加了洗发水广告的观感,构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触觉和视觉的联动。

  3)基于智能票务的精准信息视觉传播。随着手机二维码过闸、刷脸进站等服务的开展,以二维码、人工智能、NFC识别为核心的智能票务系统,为城市轨道交通文化视觉传播建构起庞大的线上流量聚集平台。通过手机线上移动流量的积累,对乘客出行时间、乘坐线路及APP的使用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并精准定位线上广告投放业务。乘客在接收到感兴趣的信息时,也会产生强互动,从而提高了视觉传播的效力,扩大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视觉传播的受众面。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的视觉传播形式,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出行的幸福感和美好生活的品质,对于全国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给人们带来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而且其公共空间建设更是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并逐渐形成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空间文化。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文化观念层面。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快速高效的出行方式,正在不断地压缩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它不仅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更是城市文化的创建带和传播场,承载着城市的价值和灵魂。

  2)文化技术层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革新,应不断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的视觉传播技术创新和各媒介间的优势互补,拓宽视觉传播的路径和范式。

  3)文化建构层面。城市轨道交通的文化建设需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寻求适合城市地域特色的视觉传播路径和范式,不断完善并逐渐建构起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基于视觉传播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芒德福.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6.

  [2]韩宝明,杨智轩,余怡然,等.2020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综述[J].都市快轨交通,2021,34(1):5-11.

  HANBaoming,YANGZhixuan,YUYiran,etal.Statisticalanalysisofurbanrailtransitoperationintheworldin2020:areview[J].Urbanrapidrailtransit,2021,34(1):5-11.

  [3]张瑞芝,李田田.城市轨道交通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276.

  翟蕾蕾1,2,夏海山3

上一篇: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制度条件与模式创新 下一篇:精确农业与传统农机技术结合的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