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02 09:47

  摘要:劳动教育是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按照新时代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导向、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突出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面临时代特征淡化滞后、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不高等困境,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应探索融入时代精神、完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和强化全过程劳动育人等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是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情感。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类型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意见》同时指出:“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高职劳动教育的模式理应与本科、中小学不同,要有显著的“高职特征”。高职院校如何按照新时代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形成正确劳动价值导向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总书记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明确定位[2]。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情感,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成才观和职业发展观。只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才能“沉”在一线基层岗位,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通过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扎实的技术水平赢得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2018年9月,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与其他教育形式剥离脱节。高职院校要深刻领悟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全面把握其内涵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把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劳动觉悟和提升劳动技能作为关键要素和根本出发点,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材、管理等体系中,构建育人全过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时代特征淡化滞后

  新时代新科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要求突破传统呈现出多样性、创造性、智能化的时代特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的既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00后”大学生,也是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力军,因此一定要注重传统劳动教育和新型劳动教育兼顾并举实施。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还存在传统的固化模式,教学内容墨守成规变化不大,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同步更新;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少,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不足;尚未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即使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实习基地,但实际使用率不高;新知识新技术传授不够,陈旧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应用需求,造成学生不能及时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需求,这些因素阻碍了学生实践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入职后的岗位适应性。

  (二)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如专业实训、跟岗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成绩评价往往侧重于过程的出勤,而忽略了项目任务完成度和系统化的管理。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劳动教育的外在过程与表面形式,而忽略学生的响应度和过程参与深度,导致影响到劳动教育教学开展的预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但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建设不全、经费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导致管理上缺乏专门劳动教育实施机构,没有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多是从原先的实践教学内容稍加改造而来,没有真正建立起劳动教育的教学体系,也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团队。这些源于管理体系缺失而造成的现实困境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党建引领、文化引导、教师引路,融入时代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领导下、各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共同实施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发挥党委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融合,推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三全”育人体系,为劳动教育把方向、树典范、筑基础、强保障。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发挥作用,把劳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风尚,推动劳动教育从点、到线拓展到面。

  (二)组织领导、评价倒逼、平台赋能,完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将劳动教育列入学校重点工作,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在劳动教育中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将工作成果列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综合性、针对性、开放性。设立贯穿学生三年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应有明确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及教学要求、评价方式。设立劳动理论教育必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教学督导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劳动教育的教学课堂和实践基地,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育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指导,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

  (三)融入教学、融合行企、融通创新,强化全过程劳动育人

  高职院校是新时代培育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落实劳动教育计划,健全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机制,拓展劳动教育实施平台,都是保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措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融入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融入第二课堂,体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首先,高职院校在制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劳动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始终,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设置上体现劳动教育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专业课程中到处都有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程中。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连接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纽带。实习实训是依托实验实训室和实习单位等校内外场所,开展专业实训、专业实习、跟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实训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利用好主阵地能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协同育人功能。通过实习实训,大学生不仅可以在亲自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专业知识、培育劳动情怀,还能在观察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找寻人生目标和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后的实习实训,能让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体验和领悟,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以集实验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平台,劳动教育与学生专业教学、跟岗实习相结合,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受专业劳动带来的职业成就感,感叹新时代下我国劳动条件的改善与劳动技术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和思想品格,增强学生诚实劳动的意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学生实现长远的、健康的发展。最后,劳动教育可以融入第二课堂开展主题活动与竞赛,如“劳模专题讲座”“劳动宣讲月”“技能竞赛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传承;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志愿活动、社区活动等,如利用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学校社团协会,对应专业方向开设创新发明、技术研发活动,建设劳动技能室、手工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劳动的兴趣,通过学生参与的“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感,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始终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作人才培养的主线,围绕着产教协同育人、协同科研,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合作的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劳动教育资源,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和深度,紧贴时代发展,围绕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积极融合行业和合作企业资源,为学生创造参与智慧劳动、人机协同等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劳动教育平台。劳动教育的实践推动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要素融合,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爱劳动、善劳动、勤劳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真正使劳动教育达到协同育人目的。

  《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4]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通,能够丰富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劳动精神、服务意识的新型创新创业者。在促进劳创融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新兴科学技术,鼓励学生多参与新方法、探索新工艺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挖掘开发创新创业新项目。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基地作用,在实践中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品德、锤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深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教务部门要强化改革引领,形成学习实践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校内部各职能部门要整合行政措施,加强协调联动,使课程更有针对性,使培养过程更具活力,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高教研究,2018(11):17-21.

  [3]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高教研究,2019(2):82-85.

  [4]、印发《教育现代化2035》[EB/OL].

  嵇波

上一篇: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下一篇:医疗垃圾规范收集处置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