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粮食增产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7 10:48

  [摘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基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角度,提出加快推动农业机械 化、人力资源开发和粮食科技推广,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替代,以有效可持续实现粮食增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增产;对策

  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与此同时,城镇发展加剧了对劳 动力资源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对人口的控制, 释放了数十年来计划经济体制桎梏形成、累积的农 村人口迁移势能,形成了区域人口迁移,尤其是城乡 人口迁移浪潮。统计数据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初, 我国离开户籍地、外出打工的农民约 200 万人[1] 。1984 年,国家放开农村人口自带口粮进城务工的政策限 制后,当年全国流动和迁移人口增长到 2 000 万人。 1999 年,全国在外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约 1.01 亿人, 其中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 4.511%,相比 1998 年增加了 0.65%;跨省流动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约 21 150 万人,相比 1998 年增加了 260 万人[2] 。2011 年,我国流动人口约 2.64 亿 人,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重约为 80%[3]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如何实现粮食增产就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研究者从多个层面进行 了分析,本研究尝试从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角度进行 探索,以期为粮食增产提供借鉴。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粮食增产对策研究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非理性的”、“盲目 的”,是有深刻社会经济背景的,但是,农村劳动力大 转移给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带来不利影响。

  1.1 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大量转移和流动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往往素质较 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男性所占比例大,相当 部分是青壮劳动力,农村非生产性人口比重增高,全 国第 6 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有 6 000 万留守儿童、5 000 万留守妇女和 4 000 万留守老 人,农村家庭劳动力不足。与此同时,第一、二代农民 工群体将进入老年,由于知识结构的弱化和技能水 平的低下,难以继续在城市就业,只能逐渐从城镇劳 动力市场退出,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将持续恶化,并进 一步加剧农村发展的压力和城乡发展失衡。这就严 重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群体素质。当前我国农村劳动 力素质体现为“四低”[4] 。一是文化素质低。农村人口 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0.4%,高中占 10%,初中 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 89.5%。二是思想素质低。由 于留守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浓厚,对新观 念、新事物接受能力低。三是科技素质低。我国 95% 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仍然是传统经验型和体力型农 民,缺乏现代生产技术和技能。四是经营管理素质 低。留守群体相当部分停留在传统耕作生产水平,经 营管理粗放,难以预测市场变化,不能合理配置劳 动、生产资源。

  1.2 土地抛荒日趋严重

  农村劳动力迁移和外流过程中,催生了“留守土 地”问题,大量耕地被抛荒。以湖南省为例,耕地只占 全国土地数量的 3.2%,却实现了全国 6.3%的农业 产值。2002 以来,湖南全省抛荒土地占农业用地的 10%~20%,局部地区土地抛荒面占比甚至高达 20% ~30%[5-6] 。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是湖南省情也是全国 的最大国情,客观要求有效使用每寸土地。

  2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粮食增产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流动 将引发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实现农村其他资源 要素的重新配置,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发挥农业机械、人力资源和农业科技的劳动力替 代效应是农村劳动力大转移背景下实现粮食持续增 产的关键。

  2.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

  2.1.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替代

  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劳动力大转移背景下, 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后,农业劳动力实现 了大规模迁移和流动,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有力的 支撑了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以日本、美国为例,日本 产业结构在 1955-1974 年发生变动,农业劳动力占 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由 48%降低至 11%,同期,农业 机械化水平由 20%发展到全面农业机械化。美国农 业机械化在 1916-1949 年实现机电动力对劳畜力的 替代,期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就业总量的 比重由 30%降低至 15%,而农业产出却实现年均增 长 20%,1970 年农业就业劳动力仅为美国就业劳 动力的 5.6%,当前,美国农业人口已经低于全国人 口的 2%[7]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每个美国农业 工人拥有的机械价值高达 1.5 万美元,相比制造业 工人拥有的机械高出 22%。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 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转移背景下,发挥农业机 械化的劳动力替代效应,也将是解决日益突出的农 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应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 安全挑战的一剂良方。

  2.1.2 我国农业机械化替代发展现状

  2013 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整体推进、快速 发展,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 59%,同期相比 提高了 2%[8] 。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十连增”。但是,我国的农 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世界平 均值的 47%,更是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约为发达国 家平均值的 2%[9] 。我国主要粮棉油产品的生产成本 中,人工费用占 45%,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成本 中的人工费用只占 10%~25%。降低人工费用,缩小 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根本路径就是充分发挥农业机械 的替代作用,实现农业机械数量和质量的突破。

  2.1.3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替代发展 对策

  (1)提高农户投资能力。农户增收缓慢,资金筹 措难,严重制约农户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政府要继续 加强对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宏观调控,完善优惠政 策,支持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制造生产效率高、价格 低廉的农业机械产品;加强财政引导,完善财政、保 险和银行业在投资、保险、补贴和优惠贷款方面的政 策设计,增强农户购买新兴农业机械的能力,推动农 业机械化发展。

  (2)增强农业机械使用效益。优化农业机械装备 结构,使其适应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态势;提高农业机 械动力与农业作业机具的配套率,降低农业机械动 力的浪费;不断完善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鉴定、质量 检测和质量标准体系,彻底解决我国农业机械性能 不稳定和产品质量问题;研究、推广适宜不同地域特 征的农业作业机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功效;拓宽农 业机械作业范围,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程度; 加快农业机械向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农产品深加 工领域配置,拓展农业机械作业深度,拉长农业产业 链经济。

  (3)积极培育农机合作经济组织。针对农业机械 市场化服务体系欠发达的现实,培育农业机械合作 组织,引导农合组织提供农业机械销售、培训、维修 和服务;完善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体系,联合农业机械 企业,强化对农业机械用户的培训,提高农业机械用 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2 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关键路径

  2.2.1 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替代

  农村发展涉及生态、资源、环境、交通、能源、通 讯等各个领域,但最迫切的是科技和人才。当前,美 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农业获得发展 的关键已经不再是自然资源禀赋的丰裕度、资本存 量的增加或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在于提高劳动 力的知识和技能等人力资本。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 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能和文化素质,是实现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业 劳动力替代的关键路径。

  2.2.2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1)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和创新。 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本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英美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农村劳 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英国在 1834-1865 年多次调 整《定居法》,扩大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和迁移的权力。 美国在南北内战期间颁布实施《宅地法》等法律,推 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

  2.3 粮食科技进步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保障

  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都是推 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与粮食增产存有稳定 的动态均衡关系。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人力 资源的刚性约束,我国务必探索粮食科技的投入、研 究、推广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完善适合我国粮食生产 科技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支持政策体系,实现粮食科 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和粮食科技的高效研究与推广, 最终实现粮食持续增产。

  2.3.1 完善农业科技投入的战略机制

  (1)完善刚性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粮食科技投 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 应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刚性的粮食科技投入机制。一 是建立独立的预算渠道。我国粮食科技投入渠道广 泛,既有用于支持科研的科技拨款,国家层面如“863” 计划、“973”计划,也有用于维系农业教育科研单位 运转的事业性拨款,还有支持粮食技术推广、粮食技 术推广组织转制的专项资金。我国应整合各项预算 资金,建立独立的预算科目,合理确定粮食科技投入 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粮食科技投入增长速度 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对应的增长机制。二是充分利 用 WTO 的“绿箱政策”。我国应改变将投资用于粮 食生产基本建设、粮食流通亏空的补贴等竞争性领 域的做法,扭转财政支出中用于粮食科研和粮食生 产基本建设的资金配置失衡态势,大幅提升粮食科 技投入占比。

  2.3.2 完善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机制

  粮食科技研究和推广机制建设是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由于我国现有粮食 科技研究、推广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只有全方位的改 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强粮食研究推广的宏观管理。政府要运用 法律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规范 各类粮食科技推广组织的活动。大力普及《农业推广 法》,加快实现粮食科技推广工作的法治化。

  (2)深化粮食科技研究推广体制改革。实现粮食 科技推广组织分类管理,对于公益性、法律法规授权 和行政管理的机构,实现财政全额保障,确保定岗定 编,明确专技人员占比不低于 80%,彻底解决粮食 科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大力扶持经营性 机构,鼓励其实现企业化管理;鼓励中介性机构走入 市场、提供服务,政府合理购买中介性机构提供的服 务。制定长效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社团、企业、农业 大户、家庭农场主和职业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3)创新粮食科技推广模式改革。传统粮食科技 推广模式目的在于发挥科技增产效能、提高生产水 平。但这种推广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现代粮食生产 要求,推广效率显著低于预期,当前,我国务必建立 以人为本、全面大幅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导向 的粮食科技推广模式,巩固粮食持续增产基础。

  (4)创新粮食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粮食科技 推广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远 程传播手段,提高向基层粮食科技推广人员和广大 农户供给培训、技术、信息和资源等服务的效能。创 新推广方式,面上,充分利用“农业科技 110”、专家 会诊、科技赶集等方式;点上,采用粮食科技示范园、 粮食科技示范户等方式,充分实现点面结合。

  (5)完善粮食科技推广法律法规。结合当前我国 粮食生产发展态势,完善粮食科技推广法律法规。加 大农业法、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食品安全法、植 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 例、中央财政粮食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农产品质 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参 考 文 献

  [1]杨正喜.二元结构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98-100.

  [2]新华网.1999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EB\OL].[2003-01-24].

  [3]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2[N].南方日报, [2012-08-07]. [4]赵人伟.缩小收入差距要靠深化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0-09- 20].

  [5]连续两年抛荒收回土地经营权[N].长沙晚报,[2013-01-25].

  [6]任远.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人口迁移流动性壁垒亟待破除[N].中 国社会科学报,[2014-01-17].

  邝奕轩

上一篇: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分析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基础教育中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