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4 10:45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污染和环境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应该深入高校教育管理中,作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后觉醒的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思想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消费观四个基本维度。生态观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发展和推广有利于建设卓越高校和开拓良好的特色生态之路。本文所提出的生态教育理念应用在实际高校教育管理中,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一些思考和提示。
关键词:生态观;高校;教育管理
生态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理念将要改变未来乃至世界的大环境。教育系统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学会关心、学会责任,把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己任,不仅仅关注现代的人类发展而是注重子孙后辈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生态化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长期且和谐稳定的特色生态教育发展道路。
1四大生态观在高校管理中的体现
高等院校教育中的生态观如何解读,什么样的生态观才符合现代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系统发展中的教育管理和生态观结合又能迸发出哪些火花呢?本文从四个维度提出生态观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体现,分别是生态思想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制观以及生态消费观。
1.1生态思想观
思想的力量往往能够创造出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生态理念注入思想中,那么生态思想观能创造出的价值是要高于传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上的,因为生态理念中的环保意识更能够让社会的发展长久稳定,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能促进经济的平稳直线上升,而不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暴增。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这个小的生态系统,社会也不能独立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保护地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是每个自然人的使命和责任。
1.2生态道德观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应该结合生态道德观这种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这里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应该注重生态平衡的道德法则,否则将受到社会道德的批评和谴责,严重的还将触及法律。在经济与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道德水平将决定于一个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生态道德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标准。生态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它是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内心体现,所以它不同于法律法规具有规章制度去实施,只是呈现出内控制止性,所以其实施和完善更具有复杂性和难度。
2高校教育管理贯彻生态观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有2700余所普通高校,包含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全国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新形势下,把生态意识注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也是我国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观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生态观是教育管理发展和社会生态平衡的调解器
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原生环境受到环境、气候、资源、地域等自然因素影响,可以通过改变次生环境的条件避开原生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次生环境中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生态观的注入会大大提高原生环境的质量和生态平衡,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长期稳定发展。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输送学术性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举措。2020年教育现代化宣告基本实现,也预示着更高要求的教育管理即将到来,生态观的出现,势必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涵养,更是全民思想境界提高的新契机。教育管理需要有思想层面的扶持与指导,而生态观的出现更为教育管理和社会生态平衡增添助力。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其培养和输出的是我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将出现在我国各个社会生产力板块中,甚至主导各类行业的发展走向,如滥用自然资源、对原生环境肆意破坏只会加重原生环境的负担和退化。所以职业人才的自身生态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平衡,引导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走向也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2生态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保鲜剂
高校教育管理注重培养师生的意识,课堂与课外的引导都会加深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和个人生态道德的约束。社会经济过度发展之下产生浮躁的人心,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磨灭破坏和伤害,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也是重度消耗子孙的资源和生存权利,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唯有生态思想的唤醒才能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经济至上转为生态建设的道路。要想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一针生态观保鲜剂势必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管理更加稳定且长久。
3生态观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贯彻的措施与意义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保证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生态观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的占比也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日益增长,以下分别从生态思想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制观以及生态消费观四个方面来提出有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的措施及其意义。
3.1树立正确生态思想观: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高校教育的保障
高校教育管理本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教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基于自然界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如何让两者保持生态平衡,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把自然这个有机体作为思想的融合载体,最终达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每一个学生不能割裂开来,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生态观树立。在爱默森看来,人绝不能被看作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人就是一个整体———一个通过他的存在集中起来,并由其想象组装起来的整体。这需要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融入一定的生态文明思想,行动之前都有这个“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或者产生一定制约的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生态观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和行动,这样的生态思想观应该是从高校教育管理中慢慢奠定和渗透的。管理者要不断探求教育理念中的生态思想,把高校看作一个生态整体,生态理念、高校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课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共同组成教育生态系统。每一个组成元素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好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类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高校这个本体中进行能量转换,向外输出综合型高等人才。
3.2树立正确生态道德观:道德传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在高校教育中,生态美德也渐渐成为道德修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相关的内容扩展实践还较有限,道德的制约力虽然有限,却能从细节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变成自我约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反思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生态道德观的建立必须在教学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地进学校、进课堂、进宿舍、进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形成浓厚的生态校园氛围。倡导生态课堂,让阳光绿植走进课堂,改变原有的压抑课堂外貌,普及生态道德观还需扩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推出“植树节”“地球一小时”“高校环保艺术节”等活动促进高校的学生把生态道德落实到实处,还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为生态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培养高校学生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尊重、敬畏和感恩。
3.3树立正确生态法治观:遵守法治助力高等教育的规范管理
贯彻落实法治生态观,则体现在师生们对我国法制体系的了解,好的生态法治观也需要每一个高校教师和学生来学习和善用,影响周围的人并予以推广和维护。坚持从实际出发,恪守本分不非法占用自然资源,对周围的生态违法犯罪事实予以举报和打击,坚决拥护祖国的生态红线不被践踏。定期开展生态法治宣传和野生动物等珍稀物种保护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态法治意识,另一方面也从民众基础上扩充生态法治观的群体,高校的教育管理不仅限于形式,还应该在社会活动中表现,法治也不仅仅是口号,可以结合本地热门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开展环保类志愿者活动,学生实践的表现亦可加入到期末评优评先考核,作为一门加分项或思政德育板块的参考,为学生成为全面高等人才做好统筹。
3.4树立正确生态消费观:正确消费观成就特色生态人
高校的学生在消费观上应该注重合理适度消费,把生态消费观带入生活中,以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圆心,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杜绝发生校园贷、裸贷等不良现象,学校应该加强网络监管系统,把检举和投诉公开透明化,对于牟取不正当利益和肆意破坏校园及周遭环境行为坚决抵制。学校应该做好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多宣传多行动去建设生态文明高校。具体措施如:弘扬老一辈节约精神树立学习典型、提倡低碳的出行方式、践行可循环使用碗筷取代食堂的一次性碗筷、鼓励无纸化办公及学习、举办反校园贷主题活动和节能环保类主题活动等,拥有正确的消费观以生态利益为前提,不以奢侈浪费为炫耀,才能真正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完整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人。
4结语
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意识反映,能够指导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和延展。坚持以生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扩充生态教育与教育管理的理论创新,充分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高校各类学生课余活动和教师培训活动中提供生态实践的平台,同时在教学理论中,结合教学实际和高校学生的生态观实际去应用理论、发展理论、升华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开展生态观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让大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对其毕业后进入各类专业领域、服务社会造福后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2013(17):18.
[4]罗会钧.习总书记生态观的四个基本维度及当代意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18.
邱蓓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应用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