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4 10:30
摘要:本文运用中医药特色的思想理念,构建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建立“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班级管理机制,创新探索中职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职;班级管理;应用
1中医药文化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可行性
1.1中医药文化特点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学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深刻蕴含了“人命至重”的医德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医药文化具有人道主义、仁爱之心和悬壶济世的情怀,具有人文与科学的双重性,有着天、地、人三才传统文化的一体观。
1.2教育文化的特点宋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朱熹说道:“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从古至今诠释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内涵。
1.3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年龄在14~17岁,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开展正确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正面自信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将是中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石。
1.4融合可行性
中医药文化和教育文化都是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论,拥有着相近的情怀和意识。而中职学生此时心理、生理接近成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学生管理又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基本体现。充分利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建立起符合中职班级管理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具有社会价值的哲学思想,塑造学生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理念都强调“以人为本”,遵循着教育的真谛。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中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构建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是完全可行的[2]。
2中医药文化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应用
2.1结合
“阴阳学说”建立特色班级管理理念“阴阳学说”认为:阳是火,包含相对运动着的、向上的、明亮的和温热的等;阴是水,包含相对静止着的、下降的、晦暗的和寒冷的等,这正体现了辩证思想。这种辩证理论的思想可用于指导教育学生、处理班级问题。如围绕自然界气候的变化特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阴阳平衡为主轴线,春夏可开展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等思想为主题的班会,秋冬可开展自我反省、自信沉稳等思想为主题的班会,在结合四季不同时期的体育运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根据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使班级保持动态又相对稳定的平衡局面,对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同学矛盾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处理班级中对立问题时,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思想的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极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能运用辩证思想,大大避免了极端人格的缺陷。因此,把“阴阳学说”的思想理念与班级管理工作思想相结合,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2.2构建
“五行学说”为核心的班级德育体系“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构成了宇宙万物,中医理论又把五行归属于人体的五脏: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金为肺,水为肾。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一个脏器有病,可以传及其他脏器。汉代,董仲舒赋予了“五行”道德含义,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而“仁、义、礼、智、信”在儒家学说中称为“五常”,并立为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缺一不可。把中医理论与道德含义的“五行学说”相关联,形成了“木-肝-仁,火-心-礼,土-脾-信,金-肺-义,水-肾-智”的特色体系[3]。运用五脏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的整体理论,教育学生形成“仁、义、礼、智、信”的健全人格。提倡学生怀有同情感恩之心,以德服人,树立正义的道德观,讲究礼仪,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综合性人才。把“五行学说”融入到班级的德育体系中,把思想赋予形象化,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度,时刻用道德规范约束着每一个人的言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一个自信、感恩的良好班风。
2.3确立
“治未病”和“辩证论治”的班级管理机制中医理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思想。即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既病防变,治在发病初期;愈后防复,指提高正气,防范复发。把此观点应用于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可以防范问题的再次出现。如针对新冠疫情,建立体温检测体系和消毒制度;提高集体安全意识,做好消防疏散演习和防震演练,班级设安全员,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工作也要着手以预防,指导安排养生小专家和心理小秘书,预报天气,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作息、饮食节制、劳逸结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和情志调节的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欢乐的班级氛围,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辩证论治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信息,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辨别疾病的发病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总结、概括、判断出某种疾病的过程,再通过辩证的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原则。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四诊”即“望”——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闻”——听取各科教师和班级同学的评价,“问”——及时沟通明其所需,“切”——洞察其整体状况,全面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等问题,做到辩证论治,来因材施教。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可以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整体辩证,审查内外”等思想,思索不同类型学生的行为动机,进而制定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措施,从而探索出教育每个学生的最佳方式,达到对整个班级良好的管理效果。
3结论
中医药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增加了学生对“整体观念、对立统一和辩证论治”等中医药传统文化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将班级管理和中医药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应用,协调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就业指导、人际关系,以及学风和班风等建设,构建一个稳定、和谐、自信的班集体。中医提出的饮食养生理论、情志理论、动静结合等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4]。中医药文化融入中职教育,健全了人格,提高了素养,增强了体魄,全面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5]。
参考文献
[1]蒋燕,周伟军,胡晶.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29-30.
[2]陈思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J].大众文艺,2013.
[3]李伟.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9,(05):97-98.
[4]罗文佳,缪峰,卫培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及实施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7(51):137-139.
[5]王国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创新人才教育,2017,37(175):40-42.
李娜
上一篇:教育考试的前景与发展途径 下一篇: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