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的前景与发展途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24 10:28

  摘要:教育考试在“十四五”期间应在研发不同用途的教育测评、将学习轨迹追踪和高风险考试相结合、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3个方面着力。为推动测试品牌走向世界,应注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测试人才,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测试机构参与发展测试行业,制定适合国情的测试标准。

  关键词:教育考试;高风险考试;过程评价;测试机构;测试标准;测试人才

  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时期,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笔者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国际测试研究的专业人员,受《中国考试》杂志的邀请,深入思考了教育考试的发展方向、测试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提高专业测试人员的素养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供测试界的同行参考和讨论。1教育考试的发展方向基于对教育考试评价的了解,对教育考试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以下3点建议。

教育考试的前景与发展途径

  1.1研发不同用途的测评

  目前,大规模、高风险的终结性教育评价比较普遍,比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2020年推出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一要求表明,的教育评价改革在继续提高终结性评价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对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给予更多的重视。现阶段低风险的过程评价主要由授课教师开发、实施和使用,对那些与教学大纲结合相对紧密的科目来说,在教学环境中使用教师自己开发的测评非常可取,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发测评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测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过程评价的结果反馈来指导教学。对一些能力测试而言,如语言能力和软技能等,由教师和第三方专业测评公司合作开发过程评价,进而推广使用,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这样既可以利用授课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对学生比较了解的优势,也可以依托测评公司的测试专业化推出更加有效的过程评价。

  1.2将学习轨迹追踪和高风险考试相结合

  随着科技在电子教育学习产品中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追踪学生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成为可能。关于在学习中嵌入测评是否能取代高风险考试的问题,测评领域有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和测试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直至电子学习产品中嵌入的由人工智能辅助或驱动的测评可以不断地提供积累叠加的证据,并完全取代标准化高风险考试[1];另一种观点认为,高风险考试和形成性评价目的不同,考试内容和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有必要并存[2]。

  1.3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考试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自动评分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如作文、口语及数学考试中都有很多使用自动评分系统的例子;但是,目前最好的作文自动评分系统也只是用语法、词汇、拼写及简单的篇章分析来预测人工评分[5],口语自动评分则基于发音、流利程度、词汇、语法等比较浅层的分析。现阶段用人工智能技术评阅作文和口语的篇章结构、内容和连贯性的挑战相当大[6];自动批阅其他科目(如科学)的答题内容,人工智能技术还停留在简单地核查陈述的正确性层面,复杂内容的自动分析技术还非常落后。

  2测试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科举考试开始,考试在教育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全球竞争力,从考试改革入手带动教育其他方面的变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笔者认为,建立专业的国际测试品牌是提高教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必经之路。为建立国际测试品牌,应该鼓励设立民间测试机构,成立民间测试机构的会员联盟,以及制定业内共同遵守的测试行为准则。

  2.1鼓励设立民间测试机构

  目前大型教育类考试基本由教育部所属机构及各地教育考试院设计、开发及实施。第三方考试多与国际教育相关,如SAT、ACT、TOEFL、IELTS等出国留学考试,也有一些服务于本土用途的考试,如剑桥少儿英语考试、ETSHEIghten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试等,这些考试都是由国际知名测试机构,如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Board)、美国ACT公司、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ambridgeAssessment)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Council)等开发的。除官方及国际测试机构外,目前还没有具有影响力的民间测试机构和测试品牌,这与教育考试长期由政府主导推行的传统密切相关,也与国内专业测试人员的储备不足相关。相比之下,国际知名测试机构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尖端人才,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高。通过建立民间测试机构招募全世界教育测试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国内考试需求,而且可以把测评推向海外,建立国际品牌;官方考试机构也可以更积极地招募一些国际专家,利用国际团队补充目前国内人才建设和储备的短板,不断提高本土测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官方考试机构可以集中力量承办公立学校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与教育政策紧密相关的考试,对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和一些教育机构使用的考试、社会化考试及低风险测评则可以放开,鼓励民间测试机构参与良性竞争,以促进测试行业的发展。

  2.2成立民间测试机构的会员联盟

  鼓励民间测试机构发展可以促进测试领域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没有监管就可能造成鱼龙混杂的状态。很多测试都具有高风险性,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就会影响考生的升学、就业乃至升职,损害他们的利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多数分数使用用户和教师的评价素养偏低,对测试使用的信度和效度要求以及反拨作用了解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行业规范,则可能造成质量差的测评充斥市场,或导致对测评的滥用。

  3测试人才培养

  教育测评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为此需要花大力气培养专业的测试人才。

  3.1开设实践性测试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培养项目

  目前,高校开设教育测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项目不仅数量少,而且偏重理论研究。根据语言测试领域的专家调研,高校语言测试研究生项目中有关命题实践和测试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非常少[14]。一方面,通过研究生项目培养的测试及统计专业人才偏重理论、方法论和研究,对考试实践知之甚少,如考试框架设计和命题,评分标准设计及验证,针对不同用途考试的分数标尺如何设立,各种分数计算模型如何构建,整套试卷的综合难度和区分度如何控制,单个试题质量如何分析,等等;另一方面,教育考试机构聘请的命题和考后评卷人员以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测试理论和技术培训。这2方面因素导致测试领域人才紧缺。为此,笔者建议高校的测试学硕士生培养应侧重于学科的实践性,重点开设测试学研究方向,设置考试设计、考试命题、评分标准设计及验证、考试测量模型、考试数据分析、考务管理及人工智能技术评估等相对实用的课程,从而帮助考试机构培养和储备专业测试人才,助力的测试行业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博士生培养项目可以注重于理论研究,以保证测试领域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此外,建议在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项目中设置测试社会责任学[9]、测试与教育改革等课程,这样可以影响并鼓励测试人员跳出技术与内容的舒适圈,依托其专业背景,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推动测试公平合理的使用,增加测试专业人员在重大教育决策中的话语权。

  3.2培养跨学科测试复合型人才

  由于受到科技及交叉学科的深度影响,测试行业需要大力培养教育、科技、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科技及其他影响教育的行业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实现最大化。举例说明,目前全球通晓测试和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如果懂测试的人员缺乏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就不利于其与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的深度合作,并妨碍其对技术的使用作出正确判断;反之,人工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如果不具备教育测试背景知识,就不能抓住教育测试领域人工智能运用的需求和痛点,人工智能技术就不能被合理运用于测试领域。高深晦涩的人工智能领域有可能让教育领域用户对人工智能望而却步,也有可能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由计算机/电子工程系和教育系联合培养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综合性人才,不仅能保证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且有利于人工智能公司和用户之间进行更加良性、积极、有效的沟通,鼓励用户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教育测试产品。因此,加强跨学科测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在跨学科测试复合型人才尚未培养出来之前,可以全职或兼职聘请教育测试人工智能领域既有理论背景又有深厚实践经验的国际知名专家,这样也可以快速提升教育测试领域的整体实力。

  4结束语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未来5年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考试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我们要把握住教育测试的未来发展趋势,注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测试人才,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测试机构参与发展测试行业,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测试品牌,推动的测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LUCKINR.Towards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edassess?mentsystems[J].NatureHumanBehaviour,2017,1(0028).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6-0028.

  [2]BENNETTRE.Educationalassessment:whattowatchinarapidlychangingworld[J].EducationalMeasurement:IssuesandPractice,2018,37(4):7-15.

  [3]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英语能力等级量表:GF0018—2018[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CouncilofEurope.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for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5]刘建达,李雪莲.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J].考试,2020(9):27-31.

  席小明

上一篇: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与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的融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