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9 13:36
[摘要]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之首。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计划,并取得较好成效。但还要看到高等教育在本科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投入以及跨学科、跨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等环节方面还很薄弱,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和产学研的合作,为创新人才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要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此,积极改善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是未来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快速迈进,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目标。据教育部网站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约达3243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140万人,本科在校生1563万人,专科在校生1540万人,入学率为24.2%。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规模为我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
普通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学校教育,它通常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部)三个基本层次。1949年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约3739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043万人,专科毕业生1696万人。研究生教育是目前世界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一国的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状况,标志着该国的实际学术力量和学术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在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理工科博士学位的授予数量与培养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学位制度的确立也只有30年的历史,但随着一系列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的完善,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渐扩大,自1999年至2004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1]自新成立至2008年,我国共培养了约213万研究生,其中博士学位29万人,硕士学位184万人。随着研究生数量的迅猛增长,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也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2.人才培养的学科门类
我国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是按照学科门类进行专业设置的。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学位条例》,确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并自198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此后,按照以下学科的门类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位。在,学科门类是各教育单位审核学位授权点的依据,也是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的依据。从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情况看,1949年至2008年间我国培养的213万研究生中,工学毕业生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40%,达83万人;理学毕业生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12%,达26万人;医学毕业生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10%,达21万人;管理学毕业生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8%,达17万人;文学毕业生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7%,达15万人;经济学和法学毕业生分别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6%,其他毕业生如农学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4%,哲学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3%,教育学和历史学分别占研究生培养总量的2%。新成立以来,我国工学、理学、医学的高层次人才为最多,高达研究生培养总量的62%,反映出我国政府始终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积极推动和落实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工程计划。
1.“211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投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尖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的人才市场逐步走向两极化,对传统产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与此相反,对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力争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学校管理等方面能与国际著名大学相比拟”。[2]1995年批准了教委、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至此,“211工程”作为我国教育战线唯一的重点建设项目,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第九个五年计划,并正式开始实施。
2.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2003年起,教育部投入大量资金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是为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2003年至2005年我国投入4000万元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号召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省、市、部委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投入一定经费,推动该计划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努力实现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之首,但还未跨入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特别是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入学考试重书本知识,轻创新思维能力考核
我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方式仍停留在中小学时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入学考试水平上,忽视了让个人阐述寻求新认识、新结论、突破旧有范式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在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即从招生计划的制定、考试科目的确定、入学考试的组织到新生最后录取等体现“计划”色彩行政管理体制的井然有序。但是,导致导师与学生都丧失自主选择权,失去融洽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时间资源和创造力资源的浪费。其结果,一方面,会使一些具有浓厚学术研究兴趣、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考生落选,失英才而不得教育之,另一方面会使一些笔试成绩优异,兴趣不大、创新意识缺乏、学术潜质不足的人录取,培养工作难度加大。
2.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限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型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全利用自己已有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来培养研究生,与其他单位的联系较少,未能利用外界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来培养研究生。由于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都是有限的,封闭型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4]
四、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还要看到随着国际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纷纷调整政策,围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出了新的战略。与之相比,我国需要正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制约因素,积极采取改进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分类培养创新人才
要明确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政策上对学生按学术科研型和职业应用型进行分类培养,针对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培养和资助模式,彻底改变目前研究生培养中“一锅煮”的办法。应该对学术型优秀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科研创新项目支持、提供较高水平的奖学金,从科研经费项目中专门设立用于研究生培养经费,为研究生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提供保障条件。同时,应该加大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应该强化研究生教育与科技规划相结合,为科技规划制定专业合格的研究生培养标准。同时,注重学术能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通过项目合作、合作培养等方式加强与国际交流,包括举办研究生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研究能力、扩大学术视野。
2.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对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规范建设和学术氛围的营造,纯化学术环境,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
一是必须强调研究生独立的学术贡献,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要严格把关,重视其创新性。因此,要通过匿名评审、同行评议、公共示众等措施,有效避免人情关系的影响,确保学位质量和声誉。如建立论文公开制,在学生答辩前,将学位论文摘要、前言、论文框架等挂在相应的网上,以供监督;建立论文修改制度,规定严格的修改期限和修改标准;建立导师不在场答辩制以及毕业淘汰制或毕业延缓制,一切以论文的创新性等质量达标状况为准。
二是不规限一定时间内导师必须招生,但要限制导师在一定时间内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切实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质量。每个导师的招生年限不限,以的倡导、本单位的规划、学科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为根本,但要限制导师招生的数量。目的在于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加多导师的指导时间,保证导师的指导精力,促使导师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到有价值的学术创新上。同时,要限制在任校领导及校机关各行政部门负责人指导研究生的人数,尤其限制各级公务员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启迪.学位委员会2004年度工作及2005年工作思路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WuQidi.WorkReportofAcademicDegreeCommissionoftheStateCouncil(2004-2005).AcademicDegrees&GraduateEducation,2005(6).[2]
[3]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01-502.ChineseHigherEducationAssociation.SeminaronDevelopmentExperienceofChineseHigherEducationin30YearsReformandOpening(1978-2008).EducationalSciencePublishingHouse,2008.pp501-502.
[4]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1).YangMengshan.IssuesandSolutionsinEducatingInnovativeTalent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JournalofZaozhuangCollege,2011(1).
刘颖孙诚
上一篇:等离子体处理医疗垃圾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高职扩招背景下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