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3 11:49
摘 要: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针对劳动教育国务院出台的最新的政策,明确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各高职院校也 开设了劳动课进行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存在学生劳动观念淡薄、教育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制度保障不全等问题,针 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立足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和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 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价值; 路径
2020 年 3 月 20 日,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出台了《关于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 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劳动教育的重点任务、劳动 教育的保障体系做了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部署,对提升劳 动教育效果和培养高劳动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 意义。国内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可以给出不同 的定义。黄济教授认为劳动教育通常可从劳动教育的基 本内容、素养和任务三方面进行定义[1]。冀晓萍认为劳动 教育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动脑能力和用学科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赵荣辉认为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训和习惯养成,还应该加强劳动 精神的培养。郭丽强认为劳动教育是信息技术、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组合[3]。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内容 单一、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 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劳动课程内 容、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培养出劳动技能精湛、劳动素养高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劳动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特殊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 梁之才。劳动教育不但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还能启迪大 学生的智慧。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过程中,劳 动教育其实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 因此,劳动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环节。高 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的社 会责任感。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过程,同时也不断 推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教育的价值对大学生 全面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动的独特作用上。高校通 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参观、 见习、实习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 志,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健全自身的各 项能力,提升劳动技能,淬炼劳动品质,深化理论知识,从 而通过各种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自身不断社会化,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克服各种苦难, 表现出对劳动坚定不移、忠诚的热爱的态度,并且坚信只 有通过劳动才是解决各种苦难的正确途径。劳动精神的 本质就是劳动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忠诚的劳动和创造性的 劳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国家开创新局面。大学生劳 动教育的培育是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 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 接受不同层面的劳动精神的培养和教育。高职院校只有 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不断追求产品质 量、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品质,拥有爱岗敬业、拼搏创新 的精神,进而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精神。
2 劳动教育的成效
2.1 劳动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过去人类社会的教育仅有德智体美四育,劳育并未 取得独立的教育地位,只是作为德智体美四育的补充。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对创造人民美 好生活和实现中国梦的作用和意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 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劳动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四 育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打破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在 过去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困境。随着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正向科技强国迈进,则党和国家急 需大量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使劳动教育的 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和更加重要。
2.2 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自从 2018 年 9 月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各大高校都在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和构建适合本校劳动教 育的体制机制,使劳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青年学子是党和 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的建设的 生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课程内 容、课程标准、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确保高校 能够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培养 出劳动素质高的合格劳动者。在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指 导下,各大高校均在劳动教育实践的探索中前进,为此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促使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这 也是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
2.3 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各大高校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的成 效,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式各样,进而劳动教育的 内容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各大高校也结合自身发展的 实际情况探索出较为适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 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课程实践活动、校园劳动活动 等。此外,高校还注重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 “七彩假期”“寻最美家乡河”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 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自己的认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增强 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品质,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好社会 和人民,建造好祖国的美好家园。这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 在实践劳动教育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和肯定的地方。
3 劳动教育的困境
近几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 视,国家也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 育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意见和政策来指导和落实劳动教 育,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长时间对劳 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劳动观念淡化、不爱劳动、 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高校通过开设劳动课 积极履行劳动教育的责任,但存在劳动课程单一,课时量 少,劳动教育持续性不够。
3.1 对劳动的认识不足,劳动观念淡化
目前,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的目 的和劳动的社会价值认识较为偏私。有的学生不愿意劳 动,想着不劳而获或投机取巧,比如大学生考试作弊、抄袭 作业、宿舍卫生差等现象; 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知识分 子,看不起那些没有文化的体力劳动者,通常用趾高气扬 的态度对待校园里的环卫工人; 有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 良的劳动习惯,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鞋脏了找洗鞋店,地 脏了用扫地拖地机器人等。上述诸多现象反映出大学生 对劳动认识不足、劳动观念淡薄。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 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 习惯。
3.2 劳动课程内容单一,持续性不够
劳动课程与其他教学课程相比,学校和任课教师都侧 重于文化课知识和专业课知识的传授,劳动教育仅停留在 观念式教学的层面,通常以校园实践劳动为主,劳动课程 仅仅停留在表面,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 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学生也慢慢对劳动 课程的兴趣大大减弱。此外,劳动课由于劳动实践基地短 缺、师资力量少等原因无法保证学生每天或每周都有劳动 课,劳动课程不能持续进行,让学生和老师对待劳动课不 能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同时,学校也没有建立实质 性的劳动课评价体系,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教育 的需求。高校应该加大劳动实践育人的力度,从校园文化 活动、资助育人等多个方位丰富大学生劳动实践育人的方 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实践劳动教育活动中提升自 身的劳动素质。
3.3 劳动教育的理念滞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培养出 什么样的人。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重视专业课程教育, 在评奖评优中重点考虑专业课成绩,甚至用专业课程的成 绩来评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同时,虽然各个高校在全校内都开设了劳动课程、实 施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主要 表现为劳动课程不够专业和规范,大部分为简单的体力劳 动,无法提供劳动精神培育应有的教学氛围; 师资力量不 足,大部分高校将劳动课程分给了未经过专业培训的辅导 员老师和思政老师,不利于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培养部分高校缺乏对劳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没有具体的量化 指标来衡量劳动教育的效果。
4 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4.1 加强劳动精神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大学生劳动认识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来进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 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公民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为国家 的强大、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精神 指引,这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培育大学生的 劳动精神,要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劳动观念。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常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 过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主要方法有: 一是通过政 治理论学习和专门的劳动思想教育课进行塑造学生的劳 动观念; 二是通过传统节日、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课程认 知和参观实践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劳动思想教 育; 三是利用宣传海报、新媒体、专题讲座、校园文化活动 等进行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校园内形成热 爱劳动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 最美丽以及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道理,用勤劳的双手创 造美好的明天。
4.2 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构建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均要劳动作为依托,高质量的劳动课程设置要与 社会人才的需求挂钩,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想象力,打破 常规思维使劳动课程与学科、生活和技术相融合。从学 科、生活、技术等方面构建不同形式的劳动课,使劳动课科 学化、系统化。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学科教材中渗透劳动 教育的内容,构建学科+劳动的课程育人体系; 二是将劳动 作为德智体美四育发展的基点,让劳动成为五育融合的载 体,构建劳动+X 育的课程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 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生活成为劳动教 育的场所,构建生活+劳动的育人体系;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 爱好,构建技术+劳动的育人体系,把互联网、大数据、无人 机等技术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 高劳动课的育人成效。
4.3 重视劳动教育评价,建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没有评价就没有反馈,就不能更好的指挥劳 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评价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劳动课评价标准的不一也会丧失评价的 公平性,进而导致学生在劳动课中敷衍了事或不愿参加劳 动,慢慢地也就失去劳动教育真正的意义。所以,劳动教 育的评价制度必须专业化、系统化,将学生的学习、生活、 寝室卫生、志愿服务、校园劳动等方方面面全部纳入劳动 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并且将劳动课成绩作为评奖评优的参 考因素之一,才能使大学生重视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 动。高质量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主要有三个方 面: 一是培养一支专业化、系统化的劳动课师资队伍; 二是 扩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形式和内容; 三是根据国家的教 育方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每一级劳动课程的内 容和形式,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四是建立劳动课的开 发与评价、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制度,确保劳动 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大学生劳动技 能、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阶段,能够对 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劳动教育的价值 为目标、劳动教育的问题为导向,探寻劳动教育的实现路 径,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学校应该重视劳动精神 的培养,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体系,重视劳动教育评价,建 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立足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以劳动为载体,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实施三全员育 人,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9) .
[2]冀晓萍.劳动教育将全面突围[J].人民教育,2015 ( 17) : 30-33.
[3]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 2016( 4) : 7-10.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9-05-01( 2) .
贾亮亮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