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意义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3 11:24

  摘要:新成立之后,根据每个时期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状况,党不断对教育方针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发挥着指导和统摄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核心,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社会矛盾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指针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五育协同”教育体系,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着力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扎根大地,走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方针;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习总书记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教育方针作为党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总政策统领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则和纲领。共产党作为的执政党,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一直以来都把教育方针的制定放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层面上进行。新时代解读好、把握好、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是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保证,也是推动党和各项事业共同繁荣的重要支撑。

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意义

  一、新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新成立之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党不断提高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任务,共产党对于教育方针的制定既有一以贯之的宗旨,也有随着实践需要而丰富发展的调整,教育方针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并充实完善的过程。

  (一)新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

  1949年新成立,社会百废待兴,全国4.5亿人口的80%以上是文盲,党和急需培养新建设人才并保证广大劳动人民的受教育权。1949年9月通过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明了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2]。这一规定奠定了过渡时期教育事业的总基调,点明了这一时期教育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同年12月,新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及国情重点强调了教育“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3],并再次点明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立场。1950年5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4]。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顺利完成,过渡时期结束,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此时,的教育性质也相应地从新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这首次提出了对于人才素质培育的要求,其中也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195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6]。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对于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并提出要继续贯彻这一人才培养方针。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强调应该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对全国人民和广大青年进行教育,要求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完善和提高,并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7]。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新的发展方略和人民自身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教育工作新要求与新方略。1990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8],这是教育方针中第一次提出了为党和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概念,并于1995年将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9],并将美育写入教育方针,对人才的素质培育由“德智体”扩展为“德智体美”,会议还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方针进行了完整表述,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没有明显变化,但突出强调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1]。

  二、科学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讲话,根据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与新的社会矛盾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核心,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培养什么人”

  “培养什么人”即党的育人目标,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制定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自新成立至今,关于“培养什么人”的论述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由最初的“建设人才”过渡为“劳动者”,到后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又明确强调“时代新人”。与此同时,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丰富充实,由最初的“德智体”逐渐扩充为“德智体美”,再到现在完善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要素协同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是对于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解答。

  (二)“怎样培养人”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培养人,虽然是目的性实践,即确定正确的育人目标、回答“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但是探究培养的方向和路径、破解“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同样重要,后者决定着前者是否能真正实现。新成立以来,尽管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表述有所不同,但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办学的第一位并强调“德育”。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包含“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5],这是对于新时代“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概括。

  三、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确定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布局,教育事业也必须找到自己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路径。教育是民生之基,新时代应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领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一)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五育协同”教育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中心环节,强调“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新时代“五育协同”教育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就是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融入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党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习总书记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育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14]。这一论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是构建“五育协同”教育体系的着力点。

  (二)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着力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服务”被反复提及,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

  [3]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文献出版社,2011:74.

  [4]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J].人民教育,1950(1):10.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6]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文献出版社,2011:425.

  程呈

上一篇:例谈教育装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农业与文创融合背景下的农产品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