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11-11 10:51

  摘要:目前,全国各高校对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探索存在着落实程度不够、对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资源投入力度不大、缺乏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该文从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应急救护宣传力度、完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拓展多样化培训模式、依托教育资源开设培训课程等相应对策,以期为各高校推行应急救护培训提供借鉴,为政府出台相关应急救护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水平,加强高校学生对生命安全的认识,并为其提供生命保障,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疫情防控应急救护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战略,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是实现健康的重要举措,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有力抓手。自2019年12月疫情感染人数逐渐增多,全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区各学校也响应号召,为进一步防控疫情,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1高校应急救护能力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1疫情下高校应急救护普及率偏低,落实程度不够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技术掌握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可发现,高校大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非常了解并可以熟练操作的高校大学生仅为24.21%,有32.63%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不太了解,43.16%学生是基本了解的。可发现河北省高校针对大学生应急救护的教育流于形式,高校教育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应急救护的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缺少对理论的实践。并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关于应急救护知识的传播率不高,对应急救护培训的重视程度随之降低,也间接导致学生对应急救护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偏低。观之医学类院校学生作为医学领域的学习生,也存在着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熟练程度不够,并且缺乏临床实践性等现实情况。面对突发状况,只有极少数高校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救护当中,这一现实问题发人深思,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有效且全面地获取急救知识,导致应急救护意识和理念的缺乏与滞后,这也进一步反映了疫情期间各高校对于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率偏低,落实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

  1.2疫情下高校缺乏对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如何加强宣传、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危害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大主体力量,有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与能力的必要性,高校应对其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而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多数高校未集中而系统地开展过应急救护相关培训,导致大部分学生疫情期间未充分具备抵御危害性事件的能力,进一步表明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培养停留于书本上,使得高校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并没有达到掌握这项技能的目的[1]。

  2高校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路径分析及探索

  2.1疫情下高校应加强对应急救护宣传力度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全民健康深受影响,应急救护再次成为社会热点。高校大学生作为应急救护人员的重要力量,更应积极参加应急救护培训,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无法进行线下授课,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应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建立完善的授课体系,并利用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鲜活案例,宣传应急救护知识,讲述应急救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落实。除此之外,筹建应急救护培训网络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3],提高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率,增强高校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同时,利用校园官网、校园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互联网工具,大力宣传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宣讲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知识,展示成功施救案例;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特殊时点进行宣传。学校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知识竞赛、开展线上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自救互救的良好氛围。

  2.2疫情下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

  教育部在2017年6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应急与避险”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五大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展应急救护培训[4]。但高校一般教育模式单一,课程少而短,且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齐全的应急救护教学设备。各大高校应定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应急救护技能实训,从各个层面健全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加大对应急救护培训的重视。红十字会整合当地资源,助力高校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推广平台架构。

  2.3疫情下,要拓展多样化培训模式

  网络媒体、线上互动、短视频传播的教学手段不同于传统的培训模式,这种方式可让大学生利用网络识记内容并提高掌握程度,增强培训效果[5]。在各高校中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应急救护培训中心,通过“场景式+情景式+体验式”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的救护与自救需求,开展培训、讲座、体验等活动,使之成为参加应急救护体验的场所和传播应急救护知识和理念的窗口[6]。除此之外,高校可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建设个性化、多元化、全方面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整合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应急救护培训的合作基地,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普及率。培训模式可按照红十字协会应急救护培训标准,针对创伤急救、常见急症、突发事件等多方面进行培训,以达到专业化的培训目的[7]。

  2.4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积极依托教育资源,开设培训课程

  大学课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学校可以招聘应急救护知识专业人才,为设置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与资源[8]。教学可采取“线上+练习+考核”等形式进行,以实践教学为主,在疫情期间以线上演练、竞赛等形式为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练掌应急救护理论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并依托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9]。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为增强广大高校大学生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河北省各高校应当结合现实情况,从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导向出发,优化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教育体系,努力探索多样化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全方位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提升大学生应急救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关于《应急救护》走进大学选修课堂可行性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9):152-153.

  [2]孟浩,柳颖.提高应急救治能力护佑群众健康[J].人口与健康,2020(11):84.

  [3]任亚丽,杨洋.在校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9(2):239.

  [4]吕丹丹,米展,聂城,等.建构主义视域下应急救护课程教学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41-142.

  [5]白天真,陈海宁,杨蕊,等.普及应急救护培训履行医学生社会服务职能[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217-218.

  马明明石香云郝会欣*

上一篇: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现状初探 下一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自处之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