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农业工程学科创新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8 10:22

  【摘要】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中,存在园区与农户之间技术需求与供给、技术传授方式与农户接受习惯等矛盾。由于技术与主导产业结合不紧,农户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企业目标与农户意愿错位等的影响,现有的对接机制尚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强化技术支持,完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模式;影响因素

  农业科技园区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科技园区要想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具有完善的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机制,必须使开发的技术在科研机构、企业、农民之间有效对接。技术对接功能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之一,技术对接机制运行的模式是技术对接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技术对接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进程。

乡村振兴与农业工程学科创新

  技术对接机制的现状

  园区技术支撑机制。通过对四川省十四个科技园区的调研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园区对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设立研发机构,并以多所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等为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和支撑体系,形成了科技园区技术开发、应用的有效机制。园区的技术支撑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引进示范主导型,引进创新主导型,多元合作创新型,自主创新主导型。①这几种技术支撑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开发和应用,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

  园区技术推广模式。园区技术对接机制就是把实验室、试验田、实验池中获得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使大多数农民也能够采用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实现致富增收,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受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农业科技园区必须采用较为实用的园区技术推广模式。四川农业科技园区为了更好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较为广泛地采用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户”和“专家+企业+基地+农户”两种模式,收到了可观的效果。第一,“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在四川农业科技园区中采用较多,推广效果也较为明显,龙头企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较为突出,很多企业都是当地的明星企业。在政策上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在龙头企业设点和科研基地,形成了技术优势,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另外,有了龙头企业的介入,农户只要按照企业的要求种植和生产,就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不用担心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变动的风险,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二,“专家+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专家+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与“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比较类似,但各个主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专家和企业之间一般形成雇佣关系,很多专家在企业中占有干股。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专家会紧密地结合企业需求,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越好,农民的工资水平和相关福利水平也会更好,这种利益相关机制,会较好地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形成互利合作的双赢局面。②

  技术对接机制的问题

  四川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科技园区在技术对接机制上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第一,农户技术需求与园区技术供给间的矛盾。四川的农业科技园区尽管开发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但是很多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试验阶段,科研成果难以实现转化与应用。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虽有较好的技术和品种却难以收到理想的经济效益。此外,贴近地方实际,能让农民有效利用的成果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农户技术需求和园区技术供给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限制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农民没有真正获得实惠,并可能增强对进一步利用新技术的风险的担忧。通过对众多科技园区的调研可以看到,园区科技引进状况和推广效益平平,其中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许多农业技术应用性较差,造成农业科研成果与当地生产实际脱节,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第二,技术传授方式与农户接受习惯间的矛盾。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传授方式较为多样,有课堂教学、实验培训、观看教学片、现场面授、田间指导等形式。在这些技术传授方式中,专家更偏重的是课堂教学、观看教学片、实验培训等,而这些方式却与农民的接受习惯产生了矛盾。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使得他们更愿意通过面授,尤其是田间指导这类更为直观、更能发现问题的的方式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但在实践中专家的偏好与农民的习惯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技术传授效果的不够理想。

  技术对接机制的影响因素

  技术对接机制在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与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首先,技术与主导产业结合不紧。通过对十四个科技园区的调研,我们发现有的园区主导产业较为单一,形成了规模优势,有的则主导产业丰富多样,既有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还有旅游观光产业。与单一性主导产业的园区相比,多主导产业的园区能实现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促进,从而形成产业链条。但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技术与主导产业结合不紧,针对性不太强等。科技园区的建设要紧扣特色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品牌优势,相关技术研究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地理环境等情况,全面布局,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园区主导产业。

  其次,农户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农户家庭普遍存在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素质较差的问题。而农业科学技术要想快速、有效地推广,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但限于目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很多科技成果推广起来效果并不理想,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比预想中的差。

  再次,企业目标与农户意愿错位。企业经营目标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通过对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农户之所以愿意采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主要是想通过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最终实现提高自身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目标。但在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常常会碰到企业和农户利益分配不均而引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企业目标与农户意愿常常错位,也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的难题,并妨碍农业科技园区长期、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技术对接机制的完善

  根据以上分析,完善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还需从下列三方面着力:

  第一,农业科技园区要全面布局,合理规划。农业科技园区在上马前,要经过充分的调研,立项前要同专家、学者进行充分的协商,在全省的统一布局下,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资源、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主导产业,创立特色品牌,进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要尽可能地避免与相近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的相近和趋同,杜绝重复建设。只有经过全面地调查和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周边地方农民致富增收。

  第二,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为了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快速发展壮大,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另外,要对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开发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科研院校、研究机构在科技园区龙头企业里设点、建基地,加大合作力度,同时给予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资金支持,保障农业科技园区技术的有效对接,形成稳定、持续的研究开发格局。

  第三,完善产权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四川农业科技园区是在政府的牵头下,集合了企业、专家、农户等多个利益主体而开发和建设的现代农业的新载体。在多个利益主体并存的情况下,尤其是政府的参与和介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产权不清,很多科技园区没有理清产权归属,农业科技园区常常成为部分政府官员的形象和政绩工程。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比较混乱,妨碍了科技园区健康、和谐地发展。基于此,农业科技园区在设立之初,就应该明确产权,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地利用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助推农业科技园区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舒敏秦自强

上一篇: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经典诵读 下一篇:提高农业蔬菜种植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