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经典诵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8 10:14

  [摘要]传统经典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传统经典诵读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具有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现代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传统经典诵读,有计划地长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策略如下:选择经典,适时融入教学;加强指导,激发诵读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诵读效果;加强家校合作,共促学生成长;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经典;经典诵读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经典诵读

  传统经典诵读在我国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现代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传统经典诵读,用经典增长学生的学识、浸润思想和道德,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于语文的论文范文还有小学语文教师评职论文写作有什么要求,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传统经典诵读的含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经”是永恒真理的意思,“典”是重要文献的意思。“经典”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一个解释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2],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3]。“经典”揭示了社会、自然的本质规律,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意蕴和处世智慧,是囊括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的文化精华。“传统”就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即从遥远的过去一直沿传至今的思想、文化等。传统经典在本文指中华民族千百年创造的超越了时空界限,具有传世价值的影响深远的典籍,如《论语》《诗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等著作。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诵”是用高低抑扬的腔调朗读,“读”是“照文字念诵”[3]。由此得知,“诵”和“读”意思相近。“诵读”在《辞海》中的释义为“出声地念诗文”[3]。诵读在本文中指朗读,从朗读中体会传统典籍的节奏、韵律、思想、意蕴、内容等,直至自然上口、牢记在心。诵读是我国古人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宝贵经验。经典诵读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和人格发育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诵读经典著作,直至能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经典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6.72%的初中生和35.48%的高中生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赶时尚、求消遣,很少花时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4]互联网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不良信息会损害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经典诵读环节,有利于提供正确、良好的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2006年,《“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5]为落实文化发展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二、经典诵读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典诵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具有突出作用。文言经典具有表达精练准确、词微意丰、词句优美等特点,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语言学习需要口说心悟、耳闻目染、环境陶冶,经典诵读能在上述方面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提升识字能力

  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记住经典中的汉字,虽然他们一时不能正确地写出字来,但只要看到字,他们一般能读出音。这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有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经典诵读作为增加学生识字量的一种措施。华南师大附小的陈琴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让学生背诵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基本上扫清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字障碍。到二年级时,学生的识字量在3500字以上。[6]在江苏省江阴市辅延小学国学启蒙实验班中,学生经典诵读三年后,平均识字量4000多,写作能力远超未经过经典诵读培养的小学毕业生。[7]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学生输入、学习、积累经典作品的过程。经典著作的语言表达多凝练准确、词微意丰、意境深远,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接触到经典中的语言文字,学习经典丰富的语言知识,感悟经典的语言内容,体验经典的语言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写作能力

  “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诵读经典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鲁迅、冰心等作家都有熟读背诵经典的经历。巴金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8]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表达技巧、积累写作材料、为写作做准备的过程。经典诵读越多学生越能在写作时做到语言流畅、言之有理、情感真挚。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王贤俊提出:“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心田承蒙古圣先贤思想智慧甘露的滋养,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心怀感恩之心,孝亲尊师,诚信守法。”[9]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优秀经典作品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认知与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学生不能我行我素,要学会换位思考;《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教育学生要孝顺长辈,关心幼小,做人要讲诚信,关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明白知识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人需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诵读经典不仅使学生学到经典中的文化知识,而且使学生直接受到先贤的思想教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情操。有研究指出,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信心增强,习惯好转。[10]

  (三)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是文化延续的火种,学生的成长关乎的未来、民族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的主要场所,让经典诵读回归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在记忆力旺盛、身心成长关键的时期诵读经典,能让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经典诵读的策略

  (一)选择经典,适时融入教学

  传统经典是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将国学经典引入语文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目标。教育部门重视传统经典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加大了传统经典篇目在课文中的占比。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意义,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时增加传统经典篇目,制订经典诵读计划,合理安排诵读时间。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背诵指定经典篇目中的段落和句子。经典诵读的教学安排要遵循长期、系统、连续等原则。经典诵读对现代白话文教学是有益的补充,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指导,激发诵读兴趣

  1.教师在讲解诵读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示范

  教师要注重传授诵读技巧和方法,通过语音语句、动作表情、语调节奏等诵读示范,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经典的文化知识、思想感情和美妙韵味。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平仄、停顿、语速的朗读技巧辅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博大精深的内涵。

  2.运用多种诵读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教师应根据经典内容设计师生共读、学生齐读、分组读、接龙读、抽查读等教学环节,用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竞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诵读机会,并注意为学生提供单独诵读的契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愿望。教师也可开展接成语、佳句欣赏、讲经典故事等活动,用抽签的方式让抽到的学生诵读经典中的成语、佳句或讲故事,并让学生在诵读后介绍经典作品的来源、内容,谈诵读后的体会、喜欢的理由等。这样的形式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展示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多用言语、动作鼓励的方法,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进行及时指导,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诵读效果

  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采取播放经典诵读音频、经典诵读视频、经典篇目讲解等方式,创设诵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背景、理解经典原文的内涵。教师也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诵读经典制成大字、拼音、配图的PPT,让学生看着PPT跟教师一起诵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能提升诵读效果。

  (四)加强家校合作,诵读共促学生成长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教师可以建立经典诵读微信群,向家长推送经典诵读成功的做法、经验和经典诵读篇目,鼓励家长积极陪陪孩子经典诵读,使家长参与到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或家长可以把学生诵读经典的视频发送到微信群,让学生汇报诵读情况,这样既可增进家校合作,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同观看经典诵读内容的电视节目,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娱乐游戏转移到经典诵读上。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陶冶中,学生更容易沉浸在经典学习的氛围中,这对今后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鼓励学生长期坚持,诵读做到知行合一

  经典诵读,重在坚持。在学生掌握经典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内容及进度,制订科学的经典诵读计划,在固定的时间里有计划地开展经典篇目诵读活动,以保证经典诵读有序推进。比如:每天早读20分钟,黄昏检查10分钟;每周安排一节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分享汇报诵读成果;每月检查展示诵读篇目,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等等。有计划地长期开展语文教学经典诵读,能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效果。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加深学习。在经典诵读中,教师除鼓励学生谈诵读感悟感想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经典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发挥经典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教师要把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家庭规范,“步从容,立端正”“袜与履,俱紧切”的生活礼仪,“将加人,先问己”的处世之道等,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传统经典诵读应回归现代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扎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师要用经典浸润学生,让经典诵读伴随学生幸福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

  [2]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85.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14,949,1790.

  [4]王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24.

  [5]“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摘要)[J].公报,2006(31):5-23.

  刘平

上一篇:四川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研究 下一篇:乡村振兴与农业工程学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