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5 10:33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科学技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研究更多是探讨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万钢认为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1〕柯炳生认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科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2〕将科技提升到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还较少。面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四川通过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需求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谋划,提出了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目前,对四川科技行动的研究多集中的对科技行动内容解读或对某一单项科技行动进行分析,盛利、朱会伦等对四川科技行动的6大任务和8大工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3〕孙林夫重点分析了“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对灾区现代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4〕而对四川科技行动的成效分析和经验总结则较少。本文力图对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近年来实施的成效和经验,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背景与框架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准确把握省情的发展变化,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四川谋求跨越、全面崛起的崭新时代。近年来,四川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正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聚集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粮、油、果、蔬、茶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生产区,特色经济作物的产值已占种植业产值的50%以上,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整体上,四川已进入经济发展的“裂变阶段”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变阶段”,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破解和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科技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明显不足,主要表现:①城乡科技资源配置失衡。四川仅成都、德阳、绵阳3市就聚集了66%的科技人员(成都高达46%),城乡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之比约9∶1,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②农业产业科技支撑不够。四川粮油、生猪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0.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农产品精深加工率35%,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加工剩余物利用率不到5%,远低于发达20%~30%水平。③农民科技素质依然较低。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足10%,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全国排名第25位。④城乡人居环境科技差距较大。四川省简单、低成本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和装备应用不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6%,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仅30%,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农村饮用水达标仅40%,低于全国56%的平均水平。⑤农村工业化发展滞后。农村工业产值仅占农村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2%、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3%,两项指标均低于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最低标准(60%);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仅占纯收入的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5〕
二、四川推进统筹城乡科技行动的基本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动方案。一方面,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在省一级建立了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联席会议制度,由相关省领导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省科技厅、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信产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畜牧局、省农机局、省农发行、省农行等相关部门,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协调、指导行动的实施。另一方面,落实地方政府职责。在省级科技行动联席会议制度的指导下,落实省级相关政策和科技资源集成,及时指导和组织试点市(县)及重点科技项目的申报、遴选和实施,协调科研单位与试点市(县)对接,加强对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监督和考核。
2.推进试点示范,梯次推进科技行动。根据专项计划和8大工程的建设内容,采取“分类试点,逐步推进”的办法,综合考虑不同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试点示范。重点在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等五大经济区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市、县,从创新要素流动、壮大特色产业、培养新型农民、探索经营模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工业化等6个方面,分类试点示范,积极探索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完善科技行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加强对全省科技行动实施情况的采集、管理和经验总结,通过加强工作交流和信息通报以及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示范的典型经验,营造全面推进科技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3.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实现城乡科技有效流动。切实加强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研究开发平台等四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并实现四大平台的有效对接,通过“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网状流动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增强农村科技的供给能力。通过打造集农产品交易、劳动力就业、基本社会保险、远程网络教育等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围绕16个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和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多种模式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实现专家与农户的技术对接。分类别、分区域建设一批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和模式,对先进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开发、配套、组装、示范和推广。
三、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主要成效
1.城乡科技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一是财政对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支持了28个农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项目,实施了9项级、37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争取星火计划项目立项25项,启动了36个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居西部第一。二是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建成了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14个市(州)开展试点示范,建成村级(专合组织)科技信息服务站235个;建成省级农业类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7个。三是科技特派员全面推开。全省科技特派员团队从10多个发展到282个,科技特派员人数从百余名增加到8200多名,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互联互动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体系。
2.农业科技攻关实现重大突破。一是粮食丰产科技取得进展。建立了超高产攻关试验田120亩,核心区4个1.2万亩,示范区10个100万亩,辐射区40个1000万亩。郫县超高产攻关田创造了亩产846.7公斤水稻全省最高产记录。二是农畜育种攻关成效显著。2011年育成农畜新品种(配套系)91个,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60余项,制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程200余项,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余个。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攻关实现突破。优质出口猪肉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柑橘无废弃加工、奶业安全生产与乳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等80余项、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制约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四、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基本经验
1.统筹规划,是科技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前提。四川省将科技行动上升到全省工作重点的战略高度,针对四川城乡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村生活生态环境较差、农村工业化程度较低等现实问题,起草编制了《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纲要(2008~2020年)》以及6个专题规划和8大工程实施方案,几乎将当前的全部科技专项的内容涵盖到了科技行动这一规划体系中。通过统筹规划形成全省科技行动的一条线、一盘棋,实现科技下乡从“灌输式”向“互动式”、“赶场式”向“聚集式”的全面转变,为科技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奠定了坚实。
2.整合资源,是科技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式。长期以来,科技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不仅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科技资源条件相对缺乏,可供镇级以下尤其是农村发展所需的技术及科研成果就更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四川省大力实施科技资源的整合战略,通过整合全省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农业科技资源,再造科技服务平台、畅通科技资源流动渠道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等,显著增强了农村科技的供给能力。同时,强化了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发展,形成“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协同”的科技工作新格局。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与部门资源,这是四川实现科技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式。
3.集成推进,是科技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改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作为集聚农业优质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把产业链各环节所需求的各项科技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和新农村示范片进行集成示范与转化推广,将农村信息化、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清洁社区环境、农村防灾减灾程等在新农村建设区域集成推广,发挥了科技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农业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和生态环境,显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集成推进,四川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全新道路。
五、问题及建议
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科技支撑力度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城乡科技资源配置还有待创新。体制分割原因导致当前的科技资源整合仍然属于“拼盘式”的整合,还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和分工明确的推进机制;当前科技行动和科技创新仍处于政府主导推动阶段,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作用发挥尚不明显。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尚需要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还存在体系不完善、机制不灵活、绩效不明显等问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③科技创新与科技需求还有差距。当前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与供给仍然主要停留在产前和产中环节,在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逐渐成为科技需求和应用主体的趋势下,对产后加工、储藏、运销、质量安全等环节科技供给的重视程度不够。④科技行动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对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进行全流程、精细化的重构,农业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职务发明人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上有待健全,科技金融的扶持政策也尚有待创新。
参考文献:
〔1〕万钢.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J].软科学,2012,(02).
〔2〕柯炳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1,(23).
〔3〕盛利,朱会伦.让科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四川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解读[N].科技日报,2009-05-15.
〔4〕孙林夫.实施“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J].决策咨询通讯,2008,(增刊).
〔5〕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纲要(2008~2020)及6个专项规划、1个配套政策和8大工程方案等[Z].2007.
张克俊林冬生丁延武付娆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