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23 10:18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产学研用理论的重要代表,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综合性、实用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在推动科技信息人才教育成效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科技信息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针对学者研究的现状、高职院校现代科技信息人才培养的瓶颈,提出“现代学徒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创新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学研;科技信息人才;模式;创新

  2016年两会中,强调应该坚持以“科创中心为载体,推进创新驱动”,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江苏等教育大省而言,如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的发挥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江苏高等学校融入创新型建设的有效途径。

“现代学徒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

  科技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面临着产业的转型、拓展和科技化发展,人才素质决定着现代经济业态的发展效率。如何有效推动产学研创新实践,借助现有的资源优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生产效率、环境、生态、产业、人口的共同发展,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

  科技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有所区别,其生产需要与科技创新技术和要素、应用领域相互融合和衔接,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技术领域和应用模式差别,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因此,科技信息人才,尤其是创新技术人才成为科技信息人才培养中的关节环节。职业院校技术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和使命被越来越认识和关注。高职教育作为工业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理念和新常态下的优化和提升。如何更好的履行高校所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满足“创新型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新要求,成为高职院校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重要步骤。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于2014年6月16日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产学研用理念发展的重要产物,是产学研用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以往的为“学”而学、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理论,将实践检验作为理论体系之后的环节,长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的结果和反馈,强调将研究和学习成果与市场真正的需求,岗位的实践效果相互融合,学的过程中融合“用”的内容,边学边研究,边生产边学习。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将孤立的环节衔接起来,让这种“以产养研,以学促产”的模式,在更多的领域应用。现代学徒制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途径,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学徒制”最早起源于西方,在工业时代,为了迅速提升生产效率,由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边示范、边讲解、边实践,边修正的一种职业技能传授形式,即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形式。学徒制在西方的生产效率提升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效果,被很多广泛推荐和模仿。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和提升,将传统的教育形式与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用多方衔接,成为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2“现代学徒制”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2.1“现代学徒制”重视实践技能,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现代工业借助现代科技思维和技术手段,武装生产各个流程,由传统的简单生产向科技化、规模化生产转化。工业产业转型的内涵不仅仅是生产形式的变革,还包括产业业态的调整。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将产生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更少的人力投入,这将改变传统工业单纯追求规模、造成环境污染和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传统工业生产理念讲究数量的时代已经逐步消退,人们对健康、生命、绿色的要求逐步显现,这首先是对现代生产工艺和流程、工业设计创新和信息化的需求。“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人才培养将大大降低传统工业的弊端,实现业态创新和产品的快速迭代,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对产业进步和社会价值产生持久的强大动力,带动金融产业的创新,以及相关产业发展。

  2.2“现代学徒制”重视技能交流,有助于人才对工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把握

  现代信息化工业的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作用的最大化。科技信息人才培养中,如何发挥现有研究和知识成果,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思维嵌入传统的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科技的及时普及和应用,是推动多元经济共同繁荣的关键。“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更全面的进行生产技能的交流,在现代生产工具、科技在工业生产设施、市场应变体系的融合中,最终体现在工业产业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上。现代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是现代工业的主要动力,体现在现代工业生产预期的前瞻性、生产过程的控制性、产业后续流通的对接性等方面,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近来对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学徒制的内涵、类型、国际比较、西方学徒制及对学徒制的启示方面、实践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叶东(2013)等将现代学徒制定义为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刘群等(2013)指出,现代学徒制指的是融合古代学徒培训与学校教育,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杨黎明(2013)、刘冉昕(2012)、李玉静(2013)、卢超(2013)等在论文中研究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芮小兰(2008)指出,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相同点为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严格的技术训练,不同点则在于学习结果好坏的评价标准不同、学习的方式不同、学习的知识类型不同;施刚钢等(2013)探讨的是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变化,毕结礼等(2012)探讨的是学徒制的历史与创新问题,崔铁刚(2012)则就新学徒制的演变进行了制度分析。学者们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不同,但是都对现代学徒制对于产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认同和阐述。现代学徒制本身就需要创新和发展,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如何更好的对现代学徒制的环境塑造、内涵、合作基础和发展模式及优化进行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学者的研究中相对较少。

  4高职院校科技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分析

  4.1部分人才对工业科技信息化的理解不足,缺乏生产实践和感受

  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其独特性,现代科技信息产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人员流动、技术开发、信息流通、生产模式变革等多方面内容。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人员出现了断层、教育水平低、综合技术水平低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大量科技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缺乏与之对接的合适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结构,将能够实现现代工业生产各个环节、各个产业链的前瞻性和危机管理。我国已经步入了工业信息化阶段,但是培养的现代产业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有待提升,“现代学徒制”能够针对这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技能传授的同时,对整个产业前景和情况进行真正深入的介绍,激发从业人才的从业热情。

  4.2人才培训不均等,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信息人才培养需要依靠一个流程,有一个时滞,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科技人才孵化的特点决定的。目前,真正拥有互联网思维的现代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人才是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的短板。拥有智慧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综合型人才更加难得。生产信息化、产品营销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人才,在现有科技信息技能人才培训中还没有得到普及。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产品流通与网络营销的普及,很多小微企业把握商机,快速发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生产实践、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园综合策划、信息技术项目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将扎实的技能与思维方式结合应用,因此,真正合格的人才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要较大差距。虽然对现代科技信息人才培训进行了投入,但是学校专家顾问数量少,而大量的生产能手在生产一线,无法进行教学。“现代学徒制”能够很好的将学校和人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4.3科技信息人才吸纳在人才培养效果中很难体现

  工业现代化要求的不是人才数量,而是掌握大量现代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现代学徒制”采用的是校企协同的实践之路,在多个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基础上,注重了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和联合,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对接准确,渗透深入,互相转化,共享成果。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创新突破等方面具备自己的使命和特长,又彼此依托、跨界联动,形成了以契约方式规范校企合作行为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覆盖范围广泛,对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学徒制”在科技信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生产一线优势,在师徒结对人才培养之后,科技创新人才的缺口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才也实现了“才尽其用”。

  5“现代学徒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5.1吸纳发达经验,打造“现代学徒制”现代产业服务平台

  西方在借助“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之初,首先打造了与人才培养对接的产业服务平台。产业人才服务平台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学徒制”实施效率,及人才与生产能手、与农户互动的效率。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应该充分借鉴和吸纳欧美等发达的经验,重视财政对人才服务平台基础设施投放,吸引更多的企业、社会团体投身科技人才培养,共同创新,充分利用信息产业发达的优势,进行人才信息教育网络的建设,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提供视频、APP产品实时教育终端,鼓励和扶持与科技信息产业生产相互关联的教育、养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多种平台。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探讨完善以经费投入与使用机制、合作成果转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为主的现代学徒制合作统筹管理机制,以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为主的现代学徒制合作动力机制,创新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以开发校本课程为基础、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以坚持人性化管理为路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形成文化育人机制,为优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努力。

  5.2打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就业保障制度,吸引综合型高科技人才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即从人的本质出发,将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和现代人才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孵化的模式中来,树立正确的理念,立足长效的、长远的发展,培养人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实际技能的教育,用教师的经验和传统产业的知识体系去传播和普及,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特质忽视,在推行全面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2]叶东,吴晓.式“现代学徒制”[N].产经新闻报,2013,2.

  [3]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4]刘群,元梅竹.现代学徒制的几种基本模式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4.

  [5]李玉静.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

  [6]卢超.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新发展[J].湖南农机,2013,11:276-277.

  施蓉

上一篇:农业经济形势问题及政策创新 下一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