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综合三甲医院内科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6 10:52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综合三甲医院内科病区护理不良事件现况的分析,了解内科病区好发的护理不良事件及相关因素,探寻护理不良事件好发因素,为避免护理风险,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7月—2017年7月牡丹江市某综合三甲医院内科病区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类别、数量、时间及人群(护理人员及患者)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类别中发生概率最高的前五位为管路滑脱、无菌操作不规范、药物准备错误、漏执行用药、护患纠纷或投诉。好发人群中N0、N1级护士是发生不良护理事件的高发人群,层次越低发生不良事件概率越高。重症患者、无家属照顾者、病程长的患者也易发生不良护理事件。节假日是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峰期。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及知识储备、深化各层级护士安全风险意识与监管、合理调配节假日不同职称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人员;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1-3]。护理不良事件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可能发生,而一旦发生就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4]。内科病区是救治非手术患者的主要场所,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变化快,住院周期长、周转率低,且护士工作任务重、繁杂,不确定因素多,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给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各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对某综合三甲医院内科病区2013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寻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提升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提供有效的、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某综合三甲医院内科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2013年7月—2017年7月我市某综合三甲医院内科病区护理操作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作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资料来源于该医院护理部质控组、内科病区质控组、病室质控组检查和护士长、其他医务人员上报及患者投诉的所有护理不良事件,经排重、筛查后纳入353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护理不良事件标准以香港(不良事件办法)中关于不良事件的分级为准,共分Ⅵ级[5](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1.2方法

  1.2.1护理不良事件一般情况汇总对纳入研究的353例护理不良事件从发生的类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例数、构成比等方面进行统计汇总。

  1.2.2护理不良事件与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时间、护理人员自然状况及患者自然状况之间相关性分析①将353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依据该医院护理工作模式进行分割,划分出正常工作日白班、正常工作日夜班、节假日(含夜班)三个时间段,分别与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单因素分析,探寻各时间节点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②将3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涉及的护理人员自然状况,如学历(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层级(N0、N1、N2、N3、N4)、职称(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等与所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单因素分析,查找护理人员自身因素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③将353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涉及的患者自然状况,如年龄、病程、住院次数(首次、再次)、病情、有无照顾者等因素与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单因素分析,探讨患者自身因素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一般情况统计

  类别、例数、构成别由高到低,见表1

  2.2发生时间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按照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统计,正常工作日白班操作1265人次、不良事件170人次、不良事件发生率13.44%;节假日(含夜班)操作120人次、不良事件31人次、不良事件发生率25.83%;正常工作日夜班操作575人次、不良事件152人次、不良事件发生率26.43%。正常工作日白班、节假日(含夜班)、正常工作日夜班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差别(χ2=50.51,P=0.000),χ2分割两两比较结果(检验水准α=0.0125)显示,正常工作日白班与节假日(含夜班)、正常工作日夜班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差别(P值分别为0.000、0.000),节假日(含夜班)与正常工作日夜班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

  2.3护理人员自然状况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3.1护士层级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护理人员层级为N0~N3,不同层级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及等级见表2。不同层级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差异,(χ2=45.21,P=0.000),两两比较结果(检验水准α=0.007),除N2与N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学历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学历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4,不同学历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差异(χ2=35.65,P=0.000),经χ2分割分析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07),除研究生与本科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学历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常规护理活动是护理不良事件好发的高危因素

  通过表1可知,在353例护理不良事件涉及19个类别的日常护理活动,这些护理活动是每一名护士值班期间基本的、常规性工作,是护士基本的执业能力,但仍有不良事件发生,且进入前三位的分别是管路滑脱、无菌操作不规范、药物准备错误,占总发生率的34.85%(分别为12.75%;12.18%;9.92%),说明常规护理活动虽然是护士日常基础的工作,但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可能会使个别护士滋生轻视的想法,认为这些工作过于简单、自己早就掌握、已熟能生巧,致使安全意识下降,各项操作不再严谨,规章制度执行也不再认真,当有其他因素影响时,如工作繁忙就易发生不良事件。所以,强化护理安全是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

  3.1.1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杜绝护理安全隐患。护理安全是维护患者利益的保障[6],而护理安全的关键在于护士的风险意识。因此,应强化护士日常工作风险意识。可定期组织护理风险相关知识培训,对易发生的典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剖析,提升其对不良事件的认知能力,增加风险意识和责任心,在护士心中建立起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关键患者及关键环节应注意防范的概念,如遇到年老者、听力差者、名字相近者,或节假日、夜班工作人员少时,或遇到特殊情况如多名患者需要抢救时等要有风险意识,及时巡视、认真查对、仔细补漏,按规章制度办事[7]。把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3.1.2贯彻落实护理规章制度,确保护理安全。纵观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多与未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关。虽然护理不良事件客观存在、且复杂多变[8],但无论是哪个等级的不良事件都可以预防。通过表1~表2可知,这些不良事件都有相应的预警制度,只要熟知并认真执行相应制度就能避免,如患者跌倒、坠床、压疮、意外事件等风险评估及无菌技术中的操作原则、给药时的观察与护理,患者入院、转运、急救等各环节的质量要求等。因此,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组织学习,培训与执行。切实发挥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作用,以护理安全为轴心,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使各种护理活动在护理规章制度的引领下开展,就可确保护理安全。

  3.2低年资、低层次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的好发群体

  通过表2~表7可知,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低年资、低层次护士身上,即以低学历、低职称、低层级者为主[9]。说明看似简单的护理行为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理论支撑,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实践作为借鉴才能完成每一次的护理活动。而这些护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存在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理论不扎实、工作流程不熟练、风险意识不强等,在临床护理服务这个特殊的工作场所一旦工作量大、繁忙、忽略某一工作环节时就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针对这类人群在提升新入职护士门槛,如学历、职称及专业知识等方面择优录用外,还要加强层级护士管理与培训,建立层级护士质控标准,根据各层级护士应具备的执业核心能力,开展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合理安排不同层级护士承担不同工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护理不良事件虽然时有发生,但是只要加强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及知识储备建设,强化护理安全风险意识与监管理念,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重点人群重点防范,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本研究资料由于仅来自一所三甲医院护理质量监控体系统计的内科病区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且发生的时间以5年为准,这期间医疗卫生方针与政策的实施、医院围绕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可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以现今的观点分析、阐释可能存在偏颇。下一步将围绕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力求探寻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源,为护理安全防范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再发生。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知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2]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4]高云,谷桂芳,李岩.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91-92.

  [5]李志湘,廖湘平,曹美嫦.护理不良事件及品管圈的应用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2017(6):188-189.

  [6]李小麟,张树森.精神病护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625-700.

  朱仁英1,黄双丽2,刘平辉1,潘芷涵2,赵铮2

上一篇: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优化 下一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