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医教育存在问题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1 11:23

  摘要:中医教育有自己特定的模式,这和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存在明显的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利于中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加重了现行中医教学的负担,破坏了中医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与中医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强行以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和要求中医教育的改革无异于抱薪救火、削足适履,其结果必将贻害中医学术之发展。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立足于经典著作,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进行丰富而必要的记诵并实践于临床的教学规律,如此才能获得健康蓬勃的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中医教育;教育理念;临床实践

  近年来,在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兴起对现代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的研究热潮,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被提及得最为普遍,开展亦最为广泛[1]。这种教育理念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探索者,并且在多学科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促进效果。但由于该理论的自身缺陷以及中医学科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中医院校所开展的教学实践中尚存在若干问题,特阐述如下。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医教育存在问题

  1不利于中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传承

  中医理论体系源自于上古先贤的哲学思想,并逐渐发展和深化于历代名医的著作中。它的知识构建并不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独立于现代文明的固有认知体系外。以《黄帝内经》为首的中医四大经典皆成书于秦汉时期,历时两千余年至今仍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这说明中医的知识体系具有先天完善性和普适性,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终极认识及其所使用的自然疗法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生生不息。因此,中医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尊古崇经的教育,即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接受中医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继承,而不是创新;是“为往圣继绝学”,而不是“点燃探索真理的火焰”[2]。亦即,中医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评论和改造中医,而是要求学生全面继承并发扬中医。只有充分继承前人的学术经验,谦虚地学习经典著作才能在中医上取得非凡的造诣。这与建立在“质疑否定、批判探索”哲学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之教育理念[3]是大相径庭的。无论是分组式的讨论还是研究性的学习,本质上都是宣扬批判性思维,质疑既有理论,以追求不断创新为目的,而无益于中医教育的正确实施和开展。

  2加重了中医教学的负担

  表1是1张来自中医专业大二班级的课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1周5d工作日几乎全被排满课程(晚间空白部分及周六可能安排了不同的选修课时,未列出)。医学院校的课程原本就比其他专业驳杂繁复,而中医专业更是如此。在当前的社会和医疗环境下,中医学生既要学习中医,更要学习西医,甚至西医的课程比重要远大于中医课程。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实际上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的。他们徘徊在“三点一线”的忙碌生活里,能及时把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和消化就已经不错了,连牵手漫步的时间也没有,更不要说去主动创造知识和发现问题。实际上,他们内心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教师对知识点深入细致的讲解和分析,进而迅速确立中医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下被要求进行课堂讨论和素材收集、被故弄玄虚东拉西扯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浪费宝贵的课时。

  从中医教师构成方面来看,目前高校一线教师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在他们中间真正从临床走出来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中医教育的生命更依赖于疗效。这就意味着中医教师要搞好教学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以确实的疗效来检验课本知识,以真实的案例来鼓舞学生、使学生信服,否则中医教育就会陷入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危险境地。由此可见,在中医教育中,既然作为师者尚不能确信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技艺能否经得起临床考验,又有什么理由相信通过鼓励学生自学就能使他们学好中医?岂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哉?加上中青年教师面临科研课题、职称晋升、组建家庭等压力本已不堪重负,其中能按教学大纲将教材吃透并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者尚且寥寥无几,又如何要求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破坏了中医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

  数千年来,中医运用哲学思维从宏观层面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表现和规律进行了长期观察和高度总结,这些认识已经被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是正确而行之有效的。因此,中医理论体系已经是成熟和完善的体系,只要天道不灭,则中医法度长存。由此可见,五年本科阶段,中医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记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习方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势必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医知识可以通过自由讨论、小组互动和推理演绎来获得,而轻视“记忆”这一基本功的锻炼。其结果就是平时夸夸其谈,一旦临证,慌不择路,漏洞百出,处方随意堆砌拼凑药味,针灸胡乱点刺戳戮,治病全无章法,诊疗不以规矩,但凭即兴发挥,率意而为,其疗效之低下可想而知。试问古今名医,谁人不是萤窗苦读,朝夕默记,反复诵读而终成一代大家?却未曾听说有通过讨论互动和自我领悟而成功者。面对中医浩如烟海的文献研习,如果没有系统而深刻的记忆,则难以窥其门径,更谈不上有创见和能运用。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也助长了学生的懒行为,在失去了中学时代教师的严格监督和管束后,课堂上只要发言几句就能获得成绩,不懂的立刻手机搜索电脑查询,作业论文随手摘抄应付了事,不再需要枯燥的记忆,不再设定硬性的指标,反正是多面衡量、综合考评学习成绩,这项不行那项行,期末不过期中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看似充满着活跃的思维,激荡着有趣的灵魂,学生们乐得自由,教师们乐得自在,好一派“浓烈”的学术气氛。然而一片欢声笑语的辩论之后,有多少人真正记住了那些原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味甚至融入血液的东西?

  4与中医临床实践严重脱节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检验其是否成功的唯一方法。按常理判断,中医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中医知识,进入医院也应该是以中医的理法方药为主开展实习或者工作,但现实恰恰相反,中医学生们被迫要抛弃学习了4年的中医知识,在医院的各科室中改用西医的规范化培训来重铸知识结构,而等到能熟练掌握西医的诊疗体系再回过头来实践中医时,中医早已奄奄一息。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一方面在学校课堂中大力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辨,另一方面又在临床实践中拼命扼杀中医思维、强调规范与服从、限制实践中医的机会,这无疑是自相矛盾、精神分裂的。可以想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下,学生们在教师的配合下于课堂上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为病案的辨证施治争论得面红耳赤,结果一上临床就被当头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泼得透心凉——对不起,请按规范化操作!这该是多么尴尬而讽刺的一幕?同时也从反面印证了一个事实,要促进中医教育健康发展缺的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自身应有的底气和决心。综上所述,中医教育有自己特定的模式,这和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存在明显的不同,强行以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和要求中医教育的改革无异于抱薪救火、削足适履,其结果必将贻害中医学术之发展。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立足于经典著作,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进行丰富而必要的记诵并勤于临床实践的教学规律,如此才能获得健康蓬勃的生命力。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影响下,对中医各专业课程随意削减课时渐成趋势,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医课时更是雪上加霜,美其名曰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营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则放任自流、推卸责任,陷中医教育于困境。这一系列动作已经释放出一个个危险信号,值得整个中医界警惕和反思:中医教育,究竟要去向何方?

  参考文献

  [1]“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周远清,瞿振元,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高教研究,2017(4):1-25.

  [2]李胜涛,张怡,王飞,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770-2772.

  [3]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郑焱,李丽娟,黄海霞,等.对医学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2):62-64.[5]李润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知识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8):69-76.

  [6]任增元,冯振业.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与建设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5):14-17.

  秦宇航

上一篇:陕西农业保险扶贫政策减贫效应与路径优化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演变、问题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