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1 11:18
摘要:中医药传承千载而不衰,目前院校教育已经完全替代传统师承教育成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主渠道,现总结梳理全国各中医药高等院校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结合我校中医人才传承培养体系的实践历程,探讨如何从传承的内容、传承的形式方面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工作,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以提升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优势,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综述
近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其中有三条是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目前,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战略,薪火传承一直是中医药继承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
所谓传承,传,传授;“承,奉也。受也。”(《说文》)《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虞注:“自下受上称承。”国医大师朱良春说:“中医之生命在学术,学术之根本在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疗效。”《金丹大要》云:“学术各有源流。”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特征,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其他医学教育不同之处就体现在师承方面。师徒相承是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传统模式,师承传术授业、灵活多变和注重个性化发展,对于加强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中医药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医药已有数千年历史,我们一直到新成立后才开始施行高等教育,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发展到现在高等院校教育已是主流,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师承教育,并且实现了中医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模化,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医从业人员匮乏的局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院校教育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全国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纷纷积极开展针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1传承的形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坚持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广师承教育,实行师承全校化,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所有中医学专业增加跟师学习环节;加强海外留学与交流,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推进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开展全程导师制,在“生成性教学”指导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体悟”来提升专业水平[3]。安徽中医药大学创立师承“双导师制”,着重发展采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突出地方医学特色,将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的传承创新能力[4]。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设立仲景学术传承班,使“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推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推动仲景学术思想传承[5]。河北中医学院设立扁鹊中医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实施院校-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6]。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桂派杏林师承班,实行学校、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三者之间“院院合一”的“医教融合”管理体制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7]。湖北中医药大学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力主读书和跟师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带教相结合、师承教育与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8];甘肃中医学院从本院特色专业建设出发,在针灸推拿专业推行“本科生‘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9];云南中医学院开设中医学“佩衡班”和中药学“兰茂班”两个教学改革班级,设立导师制[10];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改试点班“修园班”,实行导师制,使“师生关系”变成“师徒关系”,且“一徒多师”[11];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特色人才班“李斯炽”班采取导师培养制[1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设立“名老中医传承班”[13]。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对学生中医经典理论学习深度不足、临床实践能力差等不足采取了“重经典,强临床”的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经典理论课程“回归临床”的教学体系改革[14]。南京中医药大学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依托“精诚计划”载体,将中医文化融入到高等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中,融汇中医文化入至大学生血脉,提高学生的把辨证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开办了中医孔子学院,促进海外中医文化的推广工作,构建了彰显中医文化特质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新模式[15]。江西中医药大学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医现代传承平台功能的设想,将中医经典、中医临证医案、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等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知识库管理平台,提升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效率,提升诊疗水平[16]。成都中医药大学独辟蹊径提出创业教育教学与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相融合,将传统教学中“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学习方式,提升中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7]。贵州中医药大学建立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结合地方民族医药特色,在贵州省大学城学生中开设中医互选课程,有效地扩展了中医传统文化传承力度[18]。
目前中医药院校通过设立名老中医传承班、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导师制等传承模式开创性地与高等院校教育相结合[19],不断尝试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师承教育培养模式下中医成才的平均时间为17余年[20],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虽然各高等院校在中医药学术传承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改革,但是传承的大多仅仅局限于导师的临床经验,尚未形成基于传承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各种不同的、灵活的、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其中,丰富中医学术传承模式,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
2传承的内容和方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认为只有深刻领悟中医中药传统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才能做好中医传承,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21]。长春中医药大学以“培养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又能适应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外培养、改革考核方式,突出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22-23]。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教授提出“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继承、吸收中医文化精髓,师古不泥古,并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推行学分制改革[24]。陕西中医药大学提出“科研传承”的全新传承方式,基于中医的经验医学的特性,对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学术思想等进行实验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使其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及临床[25]。湖北中医药大学打造教学实习基地网络,践行“实验教学与社会应用结合”的产学研模式,推进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培养计划,规范化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6]。浙江中医药大学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并发挥专业特性,依托产学优势,培养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新世纪人才[27-28]。天津中医药大学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借鉴师承特点,融入师承教育内涵,设立临床导师,指导自主实践,构建中医传承及临床思维训练平台,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训课程训练,强化中医服务和传承能力[29]。
在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传承内容方面各中医高等院校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及拓展。传统的师承教育,在传承过程中受继承者的知识水平、领悟程度、个人能力的限制,有的学术传承只是单纯地现象表述和经验总结,而没有将学术经验上升到学术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认识,使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涵、外延无法得到全面正确的把握,因此,要求传承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临床经验,应该以学术理论为核心,围绕教学、科研、实践等诸多方面,从而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群”,使中医学术思想的整体风貌得以全面展现。
3传承的评价标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学术思想就是清渠的源头,活水就是传承的成果,传承的质量如何就需要对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的中医传承及临床思维实训平台,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考试模式,并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使两种考核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有效实现教学相长[3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亦采取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实行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侧重学生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考核,综合考核基础知识水平、辨证论治能力、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学术传承能力、学习与沟通能力[3,31]。长春中医药大学建立“五位一体”模式,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评价、反馈,并建立教学运行管理及保障体系,将中医的内涵教育与外在保障系统有机结合[32]。广州中医药大学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抽样调查满意率及所毕业生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来评价20多年来“重经典,强临床”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模式成效,其毕业生用人单位抽样调查满意率达90%以上,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也持续领先[1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是培养中医传承人才的基本保障。目前多通过理论水平的考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考核、用人单位的反馈等途径进行评价,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的考核标准。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健全可靠、准确、及时的教学质量反馈和改进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考核、激励、评价,不仅能够对传承效果全方位、多层次进行评价,更能够提升传承人才的中医素养,能够激励激发传承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使传承模式能够真正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中医学术传承规律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中医传承教育的制度,实现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事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我校山东中医药大学以培养中医传承能力为主线,构建基于情感内省的一贯式、多维度中医传承能力的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情怀,在培养中使学生认识中医、领悟中医、体验中医、热爱中医,逐步使中医成为学生一种终身生活、学习、工作发展的需要,从而树立学习中医的信念、信心和自信,将中医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并将传承培养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打造多维度传承培养体系。我校先后创办创建中医少年班、传统中医班和中医全科班等3个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外中医药院校的广泛认可,为其提供了有效借鉴,在此基础上,继续创办扁鹊班,使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一脉相承,不断完善传承型中医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了传承内涵,建立评价模型,多元并举,体系完整。
我校通过对国内近五十年中医教育经验的总结分析研究,在借鉴和吸收兄弟院校传统中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中医经典课程为核心,深化学生中医内涵;以中医知识体系为主体,合理吸纳西医知识模块为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加强实训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床思维,由此形成“以思维促能力,以传承促发展”的教育理念[33],创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理论、理念、教学方法,提升了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对于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医院校教育临床思维弱化、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使中医焕发最大的魅力,如何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做好中医传承工作呢?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下,这就需要赋予传承新的内涵,丰富传承内容,与时俱进,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适合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中医传承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规模化标准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工作,重在落实,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才能够使中医血脉代代相承,才能发挥中医药的巨大魅力,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参考文献
[1]谷晓红,闫永红,林燕,等.坚持传承创新促进医教协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35(3):7-10.
[2]刘晓倩,刘梅,黄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管理与传承方式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1):1-4.
[3]孙忠人,郭宏伟,张浩,等.传承与发展并重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J].中医教育,2018,37(5):4-7.
[4]董昌武,周美启,王键,等.创新培养模式培育新安医学人才——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建设概况[J].中医教育,2011,30(4):1-3.
[5]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0(1):8-10.
王瑾王世军朱姝武继彪※
上一篇:一种多并发高速通信的线上教育平台设计 下一篇: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例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