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贷款业务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03 10:34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和新时代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和总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农户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其核心是拓展和发展好农业及关联产业。农户贷款在支持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新时代农户贷款业务的新背景与新机遇,分析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的主要产品与模式,剖析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进一步提出农户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户贷款;金融创新;科技赋能

  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农户发展问题,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构建龙头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分工协同、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良性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贷款业务发展研究

  一、农户贷款业务的新机遇与新变化

  近年来,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先后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农户经营主体的变化,给农户贷款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政策支持为农户贷款业务发展拓展新空间

  习总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2018年9月,、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发展目标、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内容。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为未来五年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出了具体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的通知,鼓励各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通过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资金支持。《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普惠共享,推进补贴范围内机具敞开补贴,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薄弱地区支持力度。

  另外,乡村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部署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等十大任务。提出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到2020年3月,网民规模约9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约占网民整体的28%,较2018年年底增长超过3000万;2020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7668.5亿元,同比增长5%。这些新形势新政策为农户贷款业务发展带来新空间,能够很好地释放农户贷款业务发展潜力,拓宽农户贷款业务市场空间并增添农户贷款业务发展动能。

  (二)产业发展为农户贷款业务发展提供新载体

  一方面,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8万家,吸收就业3000多万人。二是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镇(乡)和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村。挖掘了一批当地特色工艺,创造了10万多个当地特色品牌。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建立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引入了一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突破8500亿元。

  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一是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农林牧渔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涉农电商超3万家,农村网络销售额1.7万亿元。二是农村创新创业规模扩大。2019年,超850万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创立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占80%,运用“互联网+”创业的超50%,在乡创业人员超3100万人。

  二、农户贷款业务的主要产品与模式

  各大商业银行紧抓发展机遇,大力推动农户贷款业务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型特色产品与业务模式,形成了全方位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农户贷款服务体系。

  (一)主要产品类型

  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的产品主要分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类、支持农村三产融合类、支持农村产权改革类、支持县域消费升级类、支持扶贫和养老类、与互联网对接类等。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农发行湖南分行发放专业大户贷款支持生猪企业复工复产,有效促进全省生猪稳产保供,为“疫情寒冬”特殊时期人民群众“丰肉足食”生活加温;在支持农村三产融合方面,邮储银行成功发放首笔农业产业链贷款,向深圳市澳华集团下游的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专门提供一种利率优惠、操作便捷的农户贷款;在支持农村产权改革方面,为更好对接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广西农信社积极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建立以政府风险补偿资金为后盾,以银行贷款投入为基础,以保证保险为保障的“政银保”合作体系,为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在支持扶贫和养老方面,瑞丰银行创新推出“养老贷”,帮助农户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极大地解决了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在县域消费升级方面,农行推出了“农民安家贷”,引入了政策性担保体系,有效解决农民进城购房贷款准入难、办理慢、费用多等难题;在与互联网对接方面,浙江农信社发布“浙里贷”,它拥有无担保、无抵押、无面签等优势,客户只需登陆手机银行一键申请,系统自动评级,2分钟内即可完成贷款申请及资金到账,实现办理贷款“一次都不用跑”的全新体验。

  (二)主要操作模式

  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的主要模式分为政府增信模式、特色产业模式、产业链模式、同业合作模式等。在政府增信模式方面,农发行推出了扶贫“吕梁模式”,该模式下银行和政府协商建立了六项机制,包括准入筛选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基金补偿机制、熔断管理机制和联合监督机制,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在特色产业模式方面,农行提出全面实施“一县一快农贷、一特色产业一快农贷”,有力支持了福州水产养殖和花卉盆景、泉州安溪铁观音等产业,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产业链模式方面,江西九江银行始终以新三农业务为契机,积极融入各类农产品供应链场景,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在同业合作方面,临商银行作为地方本土银行,加强与开发银行山东分行业务合作,意向合作12亿元,累计投放转贷款资金8亿元,全部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涉农行业。

  三、农户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难题

  环境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和技术风险一直都是农民创业路上的“拦路虎”,也是银行信贷人员心中的“警示灯”。由于农户贷款本身的金额小、频次高、有效抵押缺失等特点,加上农村金融市场信用机制不健全,农户贷款业务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抵押物不足与风险分担难并存

  抵押物不足、难以提供有效担保是造成农户贷款业务发展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部分地区尝试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政策,虽然土地经营权能够被当作抵押物,但是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由于农户不拥有土地所有权,违约的房产仍然要移交房产部门处理,这使得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抵押进行贷款比较困难。此外,农户小额贷款的营销策略一般是整村推进、批量运作。在同一区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相似,众多农户集中种植、养殖相同产品,受产行业政策变化、市场需求、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养殖业疫情等影响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出现大面积贷款集中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与管理难度大并存

  农村金融市场是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信贷人员难以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农户的基本信息可以通过村镇人员得到真实消息,但是对于农户的自有资金状况、家庭收入情况、债务问题、预期收益、是否存在拖欠贷款本息等信息无法有效得知。此外,由于农户小额贷款单户金额较小,户数较多,资金使用频次高等特点,加上部分村镇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在业务营销和管理过程中,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实施困难,造成部分贷款管理不到位。

  四、农户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商业银行应发挥好自身优势,从产品供给、信贷创新、科技赋能、加强风控等四个方面,推动农户贷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响应政策,优化融资产品供给

  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关键领域,优化金融产品的供给,尤其是探索在现代农业发展、全产业链融合、智慧农业等领域加大农户融资产品的创新与投入力度,对农户贷款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倾斜,大力推进农户贷款个性化产品及模式的创新,满足农户对贷款的需求。同时,要发挥好区域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产品箱”,加快区域性产品创新,满足乡村振兴特色需求。支持产业融合发展产品线,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产品;支持产权制度改革产品线,针对农村“三变”发展、乡村特色资源资产等创新担保抵押贷款产品;支持县域消费升级产品线,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积极探索农户贷款特色产品。

  (二)创新信贷模式,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创新信贷模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与农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合同式的带贫益贫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组织农户参加“经营单位+导师+农户”的培训,帮助其知悉农产品种植、加工过程,解决相应问题。推行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让农户分享三产融合增值收益。构建乡村治理积分制模式,在推进农村信息整村建档、创建信用村时,将农户“乡村治理积分”作为硬指标,进行准确采集,建立档案,并与农户基本信息、经营信息等档案一起动态管理,纳入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二是拓宽抵(质)押范围。引入新型抵(质)押方式,采取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房屋抵押、粮食预期收益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农民养老保险证抵押等,有效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发展订单农业贷款,即在订单的保障下,农户签订合同保证贷款用于专项农业生产,在农产品收购企业或政府提供担保的基础上,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通过信用体系的完善及信用村信用户模式的推广,将信用作为贷款的依据,例如给信用良好的农户颁发信用贷款证,以此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三是加强多方合作。加强与政策性银行、政府、担保、保险、期货等的合作,推广“政银保”贷款,当发生违约时,由银行、政府、保险公司三方共同承担风险。创新“银行+担保+保险”模式,在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同时,有效防控了风险。创新“银行+保险+期货”模式,开启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绿箱”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杨.农业银行农户贷款风险防控研究[J].经贸实践,2018,(10):175.

  [2]谷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助推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03):168-169.

  [3]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EB/OL].农业农村部网站,

  [4]翁媛媛.《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J].吉林农业,2019,(02):40-41.

  刘银行吴霜黄凯莉

上一篇:影响中小城市体育经济发展的问题探索 下一篇:优化农业气象防雷研究工作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