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03 10:30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影响其心理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学业负担、家庭压力、同伴关系,并针对学业负担提出“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知自理能力”“培养规矩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的策略;针对家庭压力提出“用智慧管理孩子,恰当评估孩子的能力”“协调好大孩与二胎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的策略;针对同伴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正确看待早恋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发展;影响因素;学业负担;家庭压力;同伴关系

影响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于青春期的起步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身材变化明显,但是心理的发育常常滞后于身体的成熟。这种不平衡的状况给青少年带来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如烦恼、紧张、焦虑、叛逆、孤僻、内疚、自卑甚至抑郁等。他们在家庭里比较典型的行为有:不爱主动说话,厌烦父母的教导,大声与父母顶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理人等。在学校,初中生因为心理问题表现出的异常行为也很突出,还层出不穷,常常让老师感到头疼。因此,对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很有必要。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还有心理学相关的论文投稿指导,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1.学业负担

  (1)功课繁重。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多,知识难度大,学习时间也相应延长,学业负担繁重。大部分学生应对学业负担的能力上也有所不足,在学习面前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产生烦恼或者焦虑的心理。

  (2)成绩竞争。初中阶段,小测、大考的次数非常多,特别是中段考和期末考,班级、年级会有综合性排名,竞争性较大。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人,被人赶超了,或者自己觉得已经努力了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经过多次成绩不如意的打击,有些学生会产生畏学、厌学、惰学的心理。

  2.家庭压力

  (1)亲子关系紧张。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之下,大部分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往往会想方设法送孩子到比较好的学校就读;即使就读普通的学校,也希望孩子的成绩能排在优秀的行列。周末、节假日还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网课提高班等。这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会导致家长的心情随孩子学习成绩的升跌而或喜或忧,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由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厌烦家长过多的唠叨和高压的管制,亲子关系紧张。如果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会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有些孩子干脆跟父母竖起战旗,故意挑战示威,造成较大的家庭冲突。

  (2)二孩的影响。二孩政策开放以来,很多家庭增添了成员。父母的心思多花在对弟妹的养育照顾上,对初中生的关心与照顾相应减少了。这时孩子的心里会觉得父母偏爱弟妹而冷落了自己,产生孤独失落感,有的还会有嫉妒的心理。

  (3)特殊家庭的影响。离异的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或者不够和睦的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就更明显了。他们多有自卑、逆反、多疑、没有安全感的心理和孤僻、怯懦的性格,他们多认为生活很不幸,自己很多余,自己是父母追求幸福的障碍等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同学往往沉默寡言,敏感多疑,不合群,还容易跟人起冲突,钻牛角尖,情绪不稳定,甚至有抑郁的倾向。

  二、应对初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1.针对初中生难以适应的学业负担

  (1)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知自理能力智力问题通常不是导致学生存在差异的主要问题,而学生的自知自理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有些学生很聪明,记忆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好,有较好的学习天赋,但是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上课要怎么听课,如何做笔记,哪些知识没掌握,不懂怎么办,课后要完成什么作业,作业什么时候要上交,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的自知能力极低,这就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进步。还有些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学习和生活从小被父母长辈过多包办,没有养成劳动素养,就连如何收拾自己的书包和课桌都不会,自理能力极弱。这样的学生怎么能应对初中的学习呢?自知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没有条理性,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常常自暴自弃。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知自理能力?最好从娃娃抓起,从生活起居、一日三餐、作息安排上做起,从思想意识上唤醒孩子的自知意识,明白哪些是自己的事,学会动手做事,学会承担责任。家长首先要正视孩子的问题,少抱怨,多陪伴孩子,做好旁观者、指导者的角色,正确看待孩子学习做事时的不完美,不管怎样都不要越俎代庖。在老师方面,也应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有信心去改变,在班务劳动时多给孩子做劳动指导,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当生活内务不会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当自理能力能帮助孩子自如地处理繁重的学业时,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建立起来。

  (2)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提高孩子的自制力现在的学生面对的诱惑比较多,影视、游戏、聊天、小视频等网络空间容易让他们沉迷,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偏离轨道。学习上不上心的学生,在网络上却能让他们有兴趣和自信,有他们的存在感。

  2.针对初中生的家庭压力

  (1)恰当评估孩子的能力,用智慧管理孩子目前,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时,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或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揠苗助长,或一味地迁就姑息,纵容了孩子的坏习惯、犟脾气。还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进行攀比,接受不了孩子的退步或不优秀,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为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明智的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主动学习家教的新理念,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做孩子心灵的导师和情绪的引航者,正确看待孩子学习成绩的起落升跌,帮助孩子找原因、找动力。

  (2)协调好大孩与二孩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二孩的出生多少会影响对大孩的照顾,家长需看到问题的所在,尽量做到不忽视、不冷落,对大孩做好思想教育,培养大孩的责任感,还要营造好团结友爱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港湾。已经离异的家庭,父母尽量减少对对方的指责,所谓缘分不在亲情还在,学会理智处理婚姻中的离合,让孩子感受到离异的父母并没有终止或减少对自己的爱,自己还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爱。

  3.针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困扰

  (1)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家长与老师有责任指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交往中说得体的语言,指导孩子遵从真诚、友爱、大方、文明的交往原则,同时也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曲意迎合别人,学会委婉地拒绝。对于在交往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家长和老师不应过多地插手,鼓励孩子用正能量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如果矛盾很突出,已经超出了孩子的应对能力,老师和家长应及时做好疏导和帮助。

  (2)正确看待早恋问题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明白对异性产生好感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不应该过早地做出选择,不做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还应指导孩子怎样欣赏异性,减少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如果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已经表白了,家长与老师也不必过于紧张,更不主张打击阻挠,因为弄不好还起了反作用。最好静观其变,只要孩子正常上学,正点归家,周末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就不容易出现什么大问题。况且这种关系极不稳定,说不准哪一天就分手了,孩子自己痛一痛,也就过去了。

  如果彼此的爱慕态度很坚定,也不用过于担心,应该因势利导,告诉孩子哪些底线不能触碰,将这种关系引导到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上来。实践证明,如果引导到位,孩子的异性交往还有可能成为他们共同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

  一般情况下,在学校里,能较好地处理同学关系、比较受人欢迎的学生,长大后的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能较好地处理异性关系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婚姻也会比较顺利。

  总之,对于青少年的同伴交往、异性交往的心理问题,教师们都要谨慎处理。以上是针对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多,面比较广,每一点都还可以做更深更细的探讨。

  刘丽梅

上一篇: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影响中小城市体育经济发展的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