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8 11:24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农业教育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急需进行调整,以对接、促进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新常态;高等农业教育;SWOT分析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经过非常规、加速度发展逐渐恢复到正常秩序和规则发展的一种新状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状态,也是我国适应时代趋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长期看,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高等农业教育则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地位。新常态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既具有优势和机遇,也面临劣势和挑战。
1优势(Strengths)
1.1农业院校数量和质量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改造和创办了70多所高等农林院校,高等农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富裕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211”工程包括6所国家重点农业院校,“985”工程两期有两所农业大学获批,“双一流”高校建设及建设学科也为农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2高等农业教育为产业服务发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重点瞄准为科学研究和产业服务的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18年U.S.News农业科学专业全球排名中,我国有8所涉农高校进入前百强,其中前5名1所,前10名3所,前20名5所;在2017年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排名中,我国有45所高校进入ESI农业科学世界前1%(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其中8所涉农高校进入前百强,1所进入前10名。各大农业院校在为和地方农业产业服务中,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技术推广、产业合作、人才培训、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的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进步。在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人才的促动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2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确保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
2劣势(Weaknesses)
2.1与西方高等农业教育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国内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10,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农业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历史短、基础弱、整体差距大、核心创新力不足。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形成了与产业密切结合的完整教育制度和实践体系,拥有从动植物育种、疾病防控、收获机械研发到产后保鲜处理等系列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科技转化率较低,高等农业教育过分强调在高档次期刊杂志上发论文,过分注重论文的影响因子,研究成果并未有力地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
2.2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合理
首先,农业高等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增设大量非农专业,扩招经济学、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学生,导致办学定位和服务指向偏离核心。其次,在经济效益引导下,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科缺少政府和学校的政策保护,导致部分特色专业招生困难,甚至被取消。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向农业渗透,催生了许多新产业和新学科。由于高等教育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的制约,学科专业更新调整滞后。目前,涉农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数量较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最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并未完全建立与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层次结构。本、专科等较低学历层次的人才趋于饱和,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数量不足;传统农业领域产业人才和专业型人才较多,缺少新兴农业产业人才以及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
3机遇(Opportunities)
3.1国际高等农业教育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从国际看,农业产业和高等农业教育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和发展期。农业产业朝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农业被视为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面向农业产业的新态势,高等农业教育需要加快学科融合和方向调整。
3.2政府重视和支持高等农业教育
从国内看,随着农业工业化和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转移加快,近10余年我国农业飞速发展。政府对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及两者的结合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并以专项资金支持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保证了高校教师拥有充足的科研项目和经费;重视农业高端人才支持,涉农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万人”等人数位居众多行业前列。4挑战(Threats)
4.1农业类学生流失严重
无论在国内国外,农业仍是目前效益较低的产业,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的职业体面程度和吸引力与非农职业和高收入行业差距较大,留用优秀人才仍是农业及高等农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传统农业领域的很多相关工作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社会认可度等比不上金融、财经等热门领域,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者不足20%。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找到工作的专业相关职位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大部分学生离开本专业、本学科。
4.2照搬西方高等农业教育模式
西方发达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优势正在吸引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力效仿,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照搬西方教育制度的趋势,忽略了挖掘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和资源,缺少理性的借鉴。此外,由于我国忽视高等农业教育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西方发达对农业核心技术及人才的规制加大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赶超的难度。
结论
高等农业教育对于保障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种植和经营方式、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和农民主体发生显著变化,作为农业人才动力源的高等农业教育也应因时而变。新常态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共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应立足我国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制度机制创新、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途径促进农科教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新一轮国际农业产业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机遇期中取得优先发展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新忠.高等教育分流打通流向农村渠道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3(3):36-41.
[2]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4):5-6
王凌超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