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及战略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8 11:21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之上,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新时代内涵,为应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持、科技支撑、服务保障、文化助力,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针对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功能的政府、学校、企业、农民四大主体,分别提出相应战略对策,具体为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学校改革相关体制机制、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格局,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文化力量。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乡村振兴;功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统计,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有31422万人,其中只有1.2%的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48.4%的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由此可见乡村教育问题尤为突出。高等农业教育,对于乡村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大多数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等农业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机遇,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教育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兴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

高等农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及战略思考

  一、高等农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

  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是高等农业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备的能力总和[2]。在乡村振兴中,高等农业教育具有的功能分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功能

  人才培养功能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高等农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农业相关人才,但是随着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化进程的逐渐加快,高等院校逐渐远离农业特色,人才“离农”现象也越加突显。据统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占到总数的4%左右[3]。这时,更需要高等农业教育积极发挥人才培养功能,解决人才“离农”问题,解决人才培养规模问题,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科学研究功能

  高等农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继人才培养功能之后出现,然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功能致力于研究农业农村发展,致力于研究农业科技前沿,致力于更好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科技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等农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对于农业科技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科技因素在我国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仅占36%,与发达国家70%~80%的贡献率有相当差距;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l‰,而发达国家平均为5%[4]。因此在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功能之上,还要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功能,为农业发展贡献科研能力。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科技水平,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问题。

  (三)社会服务功能

  继人才培养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之后,随着对社会服务的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登上历史舞台,蔚然成风。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指的是为“三农”问题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农村,与农村紧密相连。然而,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却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以某农业高校为例,2006年到2010年期间本专科毕业生总数达19341人,其中在涉农单位工作的为1260人,到农村就业的人数1147人,两项综合也只占毕业总人数的12.45%[5]。由此可见,高等农业教育应充分挖掘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更好地沟通学校和农村两个不同主体,有利于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农村。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软实力。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指的是高等农业教育基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进行文化创新,弘扬先进文化,摈弃封建腐朽文化,让农民从内心里接受先进科技、先进文明,促进高等教育教育其他功能的有效实施。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为人类的思想深度与作风觉悟,因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问题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高等农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提高了学校人文农业教育水平,增强了学生自身的使命感,使学生自学地、积极地下乡服务。所以高等农业教育还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二、高等农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意义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处处都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发挥其功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具体来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总要求之一,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发挥人才培养功能,为乡村产业培养各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则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发挥科学研究功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数字农村农业和智慧农业需要高等农业教育提供相应技术性人才和科技支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也需要高等农业教育提供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推动人才培养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落实于农民的最好工具就是社会服务,进行各种宣传教育、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等都体现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也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宣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改变农业落后的传统观念。只有高等农业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才会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实现,促进脱贫扶贫工作的稳步前进,实现乡村振兴。

  三、高等农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对策

  政府、学校、农民、企业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发挥其功能的主体,对实施乡村振兴分别提供了相应战略对策。这四者与高等农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政府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引导者,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高等农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提升高等农业教育功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制度力量;学校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主办方,应改革相关体制机制,为高等农业教育提供理论知识,提升高等农业教育功能,为乡村振兴贡献知识力量;企业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参与者,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为高等农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提升高等农业教育功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实践力量;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应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高等农业教育功能,从而让高等农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发挥乡村振兴战略主体作用。

  (一)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采取学费减免、村官公务员化、优先进入政府机构等措施,让优秀人才回归农村、留在农村,有助于高等农业教育强化人才培养功能。政府应制定高等农业教育专项法律法规,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保障。同时,政府应及时更新政策,以避免出现政策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出台可行的新型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为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还应注重知识成果的保护,出台科技成果产权保护法,有利于科技人员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政府应大量投入科研经费,扩大经费基数,还要注意解决科研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功能。据统计,高等农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仅占整个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1.5%左右[10]。所以在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政府更要把大量经费投入到高等农业教育上,增加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而且科研经费投入存在马太效应,即越是发达地区,科研经费越多,这不利于解决地区经济不均衡问题。因此政府在投入科研经费的同时还要注意公平性,不能让“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二)学校改革相关体制

  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高等农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方向、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第一,在思想观念方面,学校应更新办学理念,摈弃官本位思想,发挥学校的公益性。教育思想与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决定着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11]。所以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学思想,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同时,学校应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人事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学体制改革,追求农业特色和地区特色,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第二,学校应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功能。首先,学科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与农业产业结构相联系。做强园林、园艺、现代农业技术等为代表的服务现代农业第一产业的专业群,大力改造提升食品生产及质量控制、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等服务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的专业群,做特环境保护、旅游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服务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的专业群[12]。其次,学校应交叉融合农业科学、管理工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建立相互交融、互为促进的交叉融合课程群。最后,学校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科,扩展新兴农科。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培养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应用型、农业技术型、农业复合型人才。

  (三)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

  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办学,并且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在教育市场购买其他教育服务,向教育评估机构购买教育评估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提高公众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而且市场作为可以完全反映商品供求状况的地方,对各类创新要素配置具有主导作用。所以,让企业积极参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创新能力,深化其科学研究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引导工商资本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这更加需要企业发挥其第三方作用,贡献经济实力,以增强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效用。

  另一方面,企业应摆脱短期利益观念,与学校进行长期合作,积极配合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学校却以公益化为教学目标,不能创造直接效益,这两种目标的不一致性造成了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矛盾。所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追求长远利益,看到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实力,明白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自己息息相关,充分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各项举措,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应培养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组建农民合作社,通过租赁等方式参与产业融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也是农民的舞台,农民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参与,提升自身智力和能力,争取早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秦佳蕾,李国杰,薛金锋等.增强高等农业教育功能,推动辽宁农业科技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3(8):25-28.

  [3]杨霞,张继河,杨娟.“科教兴农”视角下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4(9):101-104.

  [4]邱建均.当代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葛林芳,吴云勇

上一篇: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下一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