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8 11:17

  摘要在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科学、系统的高等农业教育对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们可以从国外高等农业教育中学习相关经验,从而提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教育支持和科技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等教育;农业教育;全球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会后、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提到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相关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高等农业教育的配套支持,提高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相对于我国农业教育,西方农业强国的相关教育配套发展时间长,体制完善,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为我所用。

高等农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1西方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

  西方的高等农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界中期,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很多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之列,这和其系统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密不可分。文章以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法国、美国为例,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提供借鉴。

  法国的农业教育体系,分为高等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部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中职业教育部分包含农业技术高中、学徒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后两者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部分,学徒培训中心为没有相关经验和学历的农民提供基础的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已参加相关工作的农民进一步培训相关技术和知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其它行业一样持证上岗,并有不断更新的技能培训。这就使得农民的职业化教育实现了全面覆盖,保障了农民的职业素养。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可以实现农业教育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现出跨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的特点。美国大学的高等农业教育是由多学科交叉影响发展起来的,涉及到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多学科协同作用,有效的整合资源配置。美国高等农业教育还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教师在上课之余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推广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这就使得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农民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农业技术,也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并反馈给教师,使得研究更有针对性。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得基础研究、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可以帮助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2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

  2.1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在人固有的思想观念中,农民是技术含量较低,收入微薄的职业,农业上的技术传授在改革开放前很多年并不普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现代化程度的增加,人们的固有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对高等农业教育不断提升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层次。根据调查研究,到2018年,我国共有农业教育院校500余所。同时报考高等农业专业的学生也不断增多,2018年我国农业教育相关专业共招生15万人左右,与往年相比,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得到了明显的扩充。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即达到研究生学历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不断增加。但这与广袤的农村相比,显然还是不够,这就要求院校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真正素质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

  2.2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了产学研一体化

  通常情况下,农业教育主要针对于党提出的“三农”服务,即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保证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与世界接轨,实现乡村振兴,高等农业教育要与实践紧密结合。目前,我国许多农业高校,结合当地农村实际需求完善和优化自身招生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去农村实践学习,让所学即所用,用实践促进学习。高等院校教师也更加注重双师制度,即不仅在学校中教书育人,更要在社会中检验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只有在实践的土壤里,才能练出真实的本领,不与社会脱节,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真正的价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正是其中的翘楚,他终身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他研究出的杂交水稻亩产1537.78公斤,创下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为新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此可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教育也在不断学习西方农业强国的办学经验。不但加大办学规模,实现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又加强了学校与农村的合作,使得科学研究更贴近实际。

  3高等农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

  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居第一位,可谓是重中之重,这与我国农业的现状有关。业内对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有这样的描述: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品种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业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现代化设施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依然不够。

  在这种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在发展高等农业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资装备武装农业,用科研体系优化产业结构。高等农业教育需继续深化科研功能,不仅要深化基础研究,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和支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科技研究成果,实现农村规模化生产经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经济实力的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兴旺列为重点,这就要求高等农业教育深化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升级,真正做到科技扶贫。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将学校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在市场中进一步检验其成果。目前在高等农业教育中,以企业创办实践基地为主要手段,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校企合作模式。只有不断深化科研成果转化,才能实现产业振兴,加大我国农业在国际化市场优势。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比56%的农业大国,高等农业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使得农村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加农业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农村产业更加灵活。目前,提出农村的精准扶贫,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相应政策支持下,农村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产业兴旺,摆脱贫困的帽子。这也是高等农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政府网.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

  [2]金国煜.法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2018(8):218-221.

  [3]耿雪青.中美高等农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6(4):124-127.

  [4]杨霞,张继河,杨娟.“科教兴农”视角下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4(9):101-104

  孙超

上一篇: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