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8 11:15

  摘要:我国国民经济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经济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经济逐步走向转型升级,已初步形成聚合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有机农业的推广普及,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回报率,强化发展质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引入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设备,发挥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势,集中社会资源重点发展新形态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加工模式与绿色农业,提高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的产量,间接性地推动价值链的延伸,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创造相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并指出了阻碍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因素与不利条件,总结了克服不利条件、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正确措施。

  关键词:新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前言

  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与管理措施,创造能够引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全新经济增长点,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生产和新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让多数基层农户认识到革新生产方式、使用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技术的必要性,为绿色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减少集约型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消耗,使用可精确调节土壤温度、湿度、水分含量的滴灌设备与探测仪器,扩大农村地区农作物人均种植面积,提升基层农户的经济收益,让经过改进、调整的农业生产模式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保护自然环境、降低能耗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达成党和制定的粮食自给自足的经营目标。

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1新经济背景下构建可持续农业经营模式的必要性

  1.1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经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为了促进农业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构建绿色、环保、节能的全新农业经营模式,必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控制从农作物种植到农产品加工等不同经营环节中生产技术的使用方式,让农民获得来自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党组织的帮助,在正确、高效率地运用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维护周边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调整农业经营模式,可拓展现代化农业的经营空间,让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引发影响范围较广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农业经营活动中批量使用技术含量较高的农机设备。基层农户可有效利用外部环境条件,拓展融资渠道,重点发展旅游农业、自动化农业等具备创新性的产业经营模式[1]。

  1.2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新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应避免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与生产利润,主动根据市场环境与产业经营情况,选择全新的经营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经营计划,平衡集约化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采用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的无公害技术与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模式与商品经济的契合程度,基于水文、气候、土壤肥力等外部环境因素,选择能够适应此类自然条件的农作物进行大规模种植,并做好废料、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在环境层面对农作物施加保护,提升农业经营活动的持续性,使之不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减轻冻害、霜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提升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2]。

  2影响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与问题研究

  2.1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

  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集中化程度较低,播种、收割、后期加工处理等关键性的生产活动主要由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农户单独完成,地块较为破碎,产权关系复杂,单个农户无法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集约化的大规模经营,农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农户缺乏可利用的资金与技术搭建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种植与绿化活动。多数基层农户对经济风险的承载能力较差,无法把握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趋势,习惯于采用较为落后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不具备定期休耕、轮耕的环保意识,对农村地区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难以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外部生态系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2.2未能建立配套的支持机制

  新型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了管理制度的约束,配套的管控机制缺乏健全性与合理性,无法解放农村地区受到束缚的生产力,无法起到引导基层农户放弃落后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作用,对广大农户在绿色科技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与调整、经营成果分配等不同方面活动的约束力较差,基层农户在经济活动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无法收到产业管理机制的保护与认可,因此农户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无法在有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引进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积极性较差。现代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与产品加工工作必须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与外部资金支持,然而我国农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乏多元性,农户的独立经营必须依赖地方政府与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个别耗资巨大的农业生产项目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与可支配的社会资源,资金的缺口较大,农户无法独立地购进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经营模式的进一步转型升级[4]。

  3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正确利用环境条件的合理措施

  3.1构建集约化经营模式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进步,提升其在国际农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应当在实践中贯彻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让我国现代农业经济面向集约化道路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各地区农业基地内部管理方式的统一性,制定较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与生产经营监管措施,促进规模化、集中化的产品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面向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市场供应质量较高、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突出农产品所具备的地方特色,提升区域性农业生产模式的技术含量,建立具备示范性质的农业生产基地,树立具备较高知名度与突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不断拓展市场空间,让可利用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在一定范围内高度集聚,使之发挥较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提升技术普及应用的速度与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几率,实现农作物种植、农业产品生产、商品销售等不同环节的高度融合,让农产品具备更高的附加性经济价值,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具备利用价值的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变得更为集中,以此显著降低产业的分散程度,缓解部分基层农户的经营压力与生活负担。农业管理部门可在地块较为破碎、农业生产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集中力量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合理分配水资源、土地资源、技术资源,发展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农业,引导基层农户不断革新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以此保证新时代农业的良好发展。

  3.2构建具备较强支持力的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与不断进步,消除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不稳定因素,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基层农户所拥有的生产经验,基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条件,颁行具备较强针对性的管理法规与调节措施,例如在西北、西南等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管理部门必须制定以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为基本目标的农业经营计划,以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保证周边地区的农户能够有序地利用稀缺的自然资源。政府必须加强对基层农户日常生产活动的引导,做好社会宣传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构建配套的引导机制,颁行具备激励性的政策,奖励改进生产方式、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户,评估并准确划分不同地块上农户所拥有的产权,建立全新的阶段性经营效率评估标准体系,对消耗资源较少、主动使用全新生产技术的农户予以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以此全面提升农户参与生产活动、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必须与国有银行进行合作,面向缺乏可利用资金的农户发放无息贷款或商业贷款,拓展偏远地区农户的融资渠道,使之获得来自发达地区流动资金的支持与帮助,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层面的有力保障。

  4结论

  现代化农业经济必须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与外部经济格局,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加工技术,消除阻碍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利环境条件,基于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如轮耕、定期休耕,使用生命力较强、能够抵抗病虫害的农作物种子,最大限度地集中农村地区的人力物力,吸收来自城市的先进人力资源与投资,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度集中经营,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土的同时,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与使用价值,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参考文献

  [1]吴玲玲.浅谈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财经界,2021(08):13-14.

  [2]张建兴,张小明.新农村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界,2020(35):19-20.

  [3]郭基伟.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析——评《现代农业经济问题的多角度解析》[J].蔬菜,2020(05):113.

  [4]邵士铎.新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J].冶金管理,2020(01):198-199.

  孙冬梅梁庆超

上一篇: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高等农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