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7 10:24

  [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幼儿自信、开发幼儿科学潜能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的科学实施对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科学素养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论述了科学教育的内涵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内涵,分析了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哲学方法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以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方法论;幼儿;科学教育

方法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幼儿园的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1]”,从政策上高度肯定了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融入科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初始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其掌握初步的探究技能,形成正确的探究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不仅关乎幼儿个体能力的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民族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更新了一篇幼儿园相关的论文,如幼儿园教师评职论文选题参考,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启迪幼儿智慧、萌发探究欲望的关键所在,关乎幼儿的潜能是否可以有效开发。但在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幼儿评价的主观性较高,教师设计活动的理论性较低等方面。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教育界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大多是从教育学的视野下去思考解决对策,缺乏跨学科领域的综合视野。因此,本文尝试从哲学视角剖析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些许建议,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质量。

  一、科学教育的内涵

  2006年,美国华盛顿特区学区修订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5~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几个方面。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中明确了“环境”这一领域的内容,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环境和人、动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敬畏情感,公共道德意识与探究心等[2]。我国教育部也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做出了规定,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我国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课程内容概括为“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初步的数概念”“科技成果”“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几个方面。综上可见,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3]。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学教育内容来源单一

  幼儿科学教育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初步探究能力为目标,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求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其中“乐学”,即边玩边学。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更多地凭借已有教学参考资料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而不是建立在对每个幼儿学习兴趣与需要的了解、顺应和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开展科学教育的出发点是教材和大纲,而不是幼儿[4]。这一现象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式多以教师设定目标,向幼儿讲解科学知识的讲授方式为主,极少甚至没有设计足够的实验活动和探究的情景促进幼儿发展其探究能力。将本该以实验为主、探究为乐的科学活动变成理论知识传授活动,幼儿最多只能记住教师要求记住的结论,而没有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结论,使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成为空谈。

  2.忽视幼儿感官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可见,幼儿科学教育要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必须从实际生活,即感性认识出发。感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观察事物表象的过程,是培养幼儿科学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并未给幼儿提供充足的观察对象,这就从根本上掐断了幼儿通过自己的自由观察发现事物原本联系、发现事物特征等培养观察能力的源头,更谈不上通过自由观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四、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1.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目标和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人通过实践而认识,认识最终也服务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将实践作为指导制定目标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科学教育活动融入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此外,活动内容也要来源于实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感兴趣的现象或者在幼儿园已开展过的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收集幼儿感兴趣的植物,在饲养活动中选择幼儿生活常见的动物。

  2.提升组织方法的科学性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是保证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考验教师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如幼儿在观察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教师要利用教学机智辩证地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在失败中生成新的观察方向。当发现幼儿不能按照教师要求的方法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发现新的观察现象。

  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和预测,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想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实践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同时,摒弃自己的传统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实践中建构适合幼儿教育的素质结构,为幼儿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6.

  [2]许亚莉.国外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肇庆学院学报,2002(3):71-75.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6-78.

  [4]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蒋秀兰曾彬

上一篇:社会性科学议题在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价值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