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在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价值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7 10:23

  摘要:科学素养水平提升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我国,作为核心素养总框架的重要构件,理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科学教育提出的重要概念,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是确保我国科学教育目标全面达成的有效途径。社会性科学议题因其有效地将科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成为促进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科学素养与理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具有一致性,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所具备的要素使其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并达成上述目标。社会性科学议题呈现出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潜力值得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关注。

  关键词:科学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社会性科学议题

  数字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速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如今,科技与社会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科技构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因素的交融愈演愈烈,难以分割,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学习再无法游离于社会生活的环境之外。在这一趋势下,科学素养的概念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我国也提出将学科核心素养视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理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目标方向日渐趋同。为促进上述二者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科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出现将社会争议性话题整合融入科学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手段。本文在梳理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需求的基础上,阐明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铺陈未来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社会性科学议题在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价值分析

  1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科学教育面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我国中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应着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其实,无论是科学素养发展,还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都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总框架,在目标要求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1科学素养发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一词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并于21世纪初再次回归大众的视野,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科学素养的表征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发展为从科学概念中提取观念与实践,即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应当能够掌握科学家们所使用的科学内容与实践方法[2]。

  1.2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研究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并行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总框架中具有独特的定位,它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前置环节,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构件[5]。从核心素养落实的角度来看,学科是支撑核心素养蓝图的构件,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具有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6]。相较顶层设计的核心素养宏观教育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中观学科育人目标,它具体指导微观课堂教学目标,是帮助教师组织教学的直接依据[7]。因此,对理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确保我国科学教育目标全面达成的必要途径。

  2社会性科学议题指向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社会性科学议题作为将科技与社会相连接的教育主题,其在教学中的融合对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也是落实我国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尝试。

  2.1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涵与发展

  科学与社会在教学中的交汇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世纪70年代后期,许多科学教育研究者主张开发一种能够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联系的学习主题——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教学应运而生[14]。从STS到将STS与环境融合所引发的STSE(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在科学素养观念要求下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由于STS教学与STSE教学所牵涉的范围甚广,与教育的整合又不甚适切,导致很多一线教师难以把握一条特定主线将不同的要素融入教学,因此在课堂实践应用上遇到诸多困难。基于上述问题,研究者尝试在STSE教学中融入更为确切的教学细节,最终演变成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issues,SSI)[15]。Zeidler等指出,SSI除包含STS所提供的全部要素外,还囊括伦理与道德维度的考量,并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因此SSI的框架概念是一种超越STS教育概念的存在[16]。

  2.2社会性科学议题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价值

  学生科学素养提升一直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教育研究中,将科学素养解构为可供测量的实证指标时,可以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科学探究的理解,体现在科学推理与论证等科学思维的发展,以及由此延伸的道德伦理考量与社会决策参与等多个方面。

  3结论与反思

  基于SSI的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策略,在现阶段中学教育当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它在我国所呈现出的发展潜力也为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3.1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潜力

  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性表明,将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要求纳入课程与教学体系,是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科学教育研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基于SSI的教学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3.2我国当前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发展尚不全面

  尽管SSI教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并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我国在这一主题下的发展历史并不太久,以SSI为主题发表的研究类文章至今也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研究起步较晚,整体投入不高,因此一直处于平稳缓慢的发展中,没能引起公众足够多的重视。通常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或策略在教学研究中的发展,会经历从理论提出与解读,到研究框架与模型探索,再到通过框架和模型指导实践教学这一自上而下的过程。梳理我国对SSI已有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着眼于介绍SSI教学的综述性知识,以及一线教学中的尝试实践,严重缺失对框架模型的研究。这一现象所引发的结果是SSI研究不系统,向上无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研究范式,向下无法生成成熟的教学体系与架构支撑有效的课堂教学。相较于SSI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对SSI教学框架与模型的研究相对空白,无法满足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LAUGKSCHRC.Scientificliteracy:aconceptualover?view[J].ScienceEducation,2000,84(1):71-94.

  [2]ROBERTSDA,BYBEERW.Scientificliteracy,sci?enceliteracy,andscienceeducation[M]//ABELLSK,LEDERMANNG.Handbookofresearchonscienceed?ucation:volumeII.NewYork,NJ:Routledge,2014:545-558.

  [3]DeBOERGE.Scientificliteracy:anotherlookatitshis?toricalandcontemporarymeaningsanditsrelationshiptoscienceeducationreform[J].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2000,37(6):582-601.

  [4]LEDERMANNG,ANTINKA,BARTOSS.Natureofscience,scientificinquiry,andsocio-scientificissuesarisingfromgenetics:apathwaytodevelopingascientifi?callyliteratecitizenry[J].Science&Education,2014,23(2):285-302.

  [5]史威.从国际经验切入看我国两套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J].教育学报,2019,15(5):53-61.

  李诺1柯立2刘恩山1TroyD.Sadler2李秀菊3

上一篇:学前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 下一篇:方法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