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现代中医创新病机辨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6 10:31

  摘要:糖尿病与消渴二者各自有其限定的内涵与外延,临证诊治亦应有所区分。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创新研究近年取得了较大进展,表现为病因多样、病位全面、病性细化三个方面。糖尿病之病因,包括六郁(火、气、湿、瘀、食、痰)、糖毒、浊毒、甘邪等;糖尿病的病位按照病程进展,有病在五脏与病在络脉之分;糖尿病之病性已不单纯局限于“阴虚”和“燥热”,而是展开为气阴两虚、阳虚阳亢、虚气留滞、气虚化毒,以及阴火内盛、壮火少火等。各创新病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虚”和“火”。通过对糖尿病现代中医病机的全方位剖析,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糖尿病;创新;病机;病因;六郁;络脉;虚;火

  自《黄帝内经》提出消渴,后引进现代医学糖尿病概念至今,中医在对“消渴病”与“糖尿病”认知的碰撞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二者存在差异。临床中,消渴常以“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治法不离益气滋阴润燥,而现代糖尿病的病机和治法均有了很大变化,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尤以病机研究创新最为突出,成果最为丰硕。深刻剖析糖尿病的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益指导。

糖尿病现代中医创新病机辨析

  1概念规范

  直至今日,临床辨治糖尿病,仍多将其等同于消渴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对“消渴”含义的深入理解,发现二者具有明确区别。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血脂异常等为特征。其中,典型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多见于原发性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则以疲乏无力,肥胖为主症。而“消渴”,作为疾病时,指以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疾病,类似于1型糖尿病;作为病理状态时,表现为口渴欲饮、小便频数的症状,可出现在现代医学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等疾病过程中[1]。仝小林[2]认为消渴是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程阶段,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病理阶段。可见,中医消渴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糖尿病,二者虽有交叉,但各自有其限定的内涵与外延,故不应混为一谈。临床中,典型“三多一少”特征的糖尿病患者已较少见,而以乏力,肥胖为主症的2型糖尿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体。规范概念是诊断治疗的前提,基于此认识现代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发病,多由禀赋异常、素体阴虚、五脏柔弱、情志失调、过食肥甘、久坐少动等所致,基于此形成各种不同病因。

  2.1六郁致病,重湿痰瘀

  糖尿病发病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饮食停滞,先为食郁;肥甘厚味,滞脾碍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脾胃气滞,或情志不调,肝脾气郁;肝气郁滞,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是为瘀滞;食、湿、痰、气、瘀,既可郁久化热化火,又能相互交织为患,导致糖尿病。因此,将糖尿病病因概括成火、气、湿、瘀、食、痰“六郁”[3]。在六郁之中,由于具体发病原因、或郁积程度的轻重,或病程所处阶段以及病患体质等的差异,诸学者又有不同的侧重认识。①湿热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肥甘厚味之品,性本滋腻,易生湿热;又滞脾碍胃,影响运化,脾虚湿滞,郁而化热。湿热日久,烁津灼液,转为消渴[4]。湿热证是现代临床中糖尿病的最常见证型,以黄腻苔为特征性外候[5]。②瘀血论。糖尿病的不同时期,均可形成瘀血。由瘀血形成的原因及所兼夹的病机不同,大致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凝血瘀、瘀血停滞等[6]。临证以口渴、头晕、胸痛、舌紫为主要表现。瘀血是糖尿病病情进展及加重的重要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③痰瘀论。津血同源,痰浊、瘀血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致使脏腑功能失调,病情反复,变证丛生。闫镛[7]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核心病机为气虚则血涩生痰、痰瘀互结;陈雅燕等[8]发现痰瘀是糖尿病肾病关键的病机特点;杨婵等[9]提出,正气亏虚、痰瘀之邪伏于脑络是伏邪导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后果。六郁(火、气、湿、瘀、食、痰)之间可互为因果,相互交杂,使糖尿病病情复杂。六郁中,湿热多见于肥胖患者,瘀血可贯穿全程,痰瘀互结常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2创新病因致病,甘糖浊毒

  近年,针对糖尿病之发病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病因。①糖毒致病。岳仁宋等[10]针对糖尿病提出“糖毒致损”病机学说,认为营运至血脉的精微物质,其产生、输布及质量存在异常,不能为五脏六腑所用,反而壅滞脉络,“精”变为“浊”,即为“糖毒”,不仅需五脏六腑气化代谢,亦需消耗脏腑本身气血,从而使脏腑形质功能俱损。故早期“截断糖毒致损”是治疗关键。②浊毒致病。吴深涛[11]提出糖尿病病机演变过程为“脾不散精”“由浊致毒”“浊毒内蕴”。脾不散精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与脂代谢紊乱相关;浊邪是其主要病理产物,化生浊毒与胰岛素功能障碍相关;由浊致毒,浊毒内蕴,浸渍蚀损脏腑经络百骇。临床治以化浊解毒,可从糖、脂毒性角度干预。③甘邪致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甘美之味过量壅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反流溢成邪,进而危害五脏,则成甘邪。甘邪为病,一方面机体营养物质缺乏,表现为阴亏;同时机体功能代偿性亢进,消耗增多,表现为内热,阴亏内热,发为消渴。甘邪贯穿于消渴病未病、将病、已病全阶段,是消渴病的易发因素和主要病因之一[12]。糖毒、浊毒和甘邪,其本质都是体内过盛的、不被利用的精微物质,但糖毒来源于失于消化转运的饮食物,包括肥甘厚味、醇酒等,甘邪则多为甘味过盛所致;广义浊毒包括脂毒、糖毒、尿毒、蛋白毒等,但导致糖尿病之浊毒,多由持续高血糖状态郁久成毒,与糖毒、脂毒内涵相似。在此强调“毒”性,是为了突出邪气强烈,致病深重、顽固复杂。

  3糖尿病病位

  传统中医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故其病位在肺、胃、肾。而糖尿病病位则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并与络脉、玄府相关。故就病位来说,有病在五脏与络脉的分别。

  3.1病在五脏,或虚或郁

  《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水谷精微的代谢输布与五脏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为气血津液输注营养全身,消渴乃发。陈胡蓉等[13]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并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郭丰年等[14]则认为脏腑气机失调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其中脾、肾、肝、肺气机失调为主因,心、胃、膀胱的气机失调是病程发展的促进。同时,亦有学者依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或所处的不同阶段,突出强调某一脏腑的作用。如罗熙林等[15]认为,消渴病由“卫虚荣竭”所致,源于气虚不足,尤以脾气虚为发病之基本病机。仝小林[2]提出,脾虚胃热是消瘦糖尿病的核心病机,其病理中心在脾肾;中满内热是肥胖糖尿病的核心病机,其病理中心在胃肠。冯兴中[16]认为消渴病发生的始动因素以及发病的重要环节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与并发症的发生亦密切相关。高普[17]指出,老年糖尿病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肾阴虚为发病之根本。王琦威等[18]基于不同病因导致心气、心阴、心血、心阳不足和虚衰以致瘀,逐渐发展为糖尿病,提出从心论治。此外,亦有提出从从肺三焦论者。可见,一般糖尿病前期,发病的早、中期,多以脏腑虚损为主,脏腑虚损是发病之本,后因虚致实,更伤五脏。

  3.2病在络脉,滞瘀闭损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在临床最为常见,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脑、下肢及糖尿病足等大血管并发症,以及视网膜、肾脏、神经组织及皮肤等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与中医学“脉”的功能相似,在体内直行分布,以运行血液;微血管与“络脉”相近,纵横交错,不仅是血液循环的通路,更体现为物质交换的功能。基于络滞→络瘀→络闭、络损的络脉病理改变,仝小林[2]提出糖尿病络病的主要病变包括营卫不和、络脉失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凝结,临床治以通络祛邪。朱建伟等[19]建立“伏邪(痰瘀)—络脉—脉管系统”的发病观,认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内在机制为痰瘀伏络,治疗当以通络开闭为原则,重视气机升降。此外,韩笑[20]提出,中医“脾壅络滞”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环节密切相关,针对性治则为疏壅通络。认同络脉理论在糖尿病期的作用。因此,临床中糖尿病发展至后期及并发症期,脏腑损伤仍在,络脉损伤逐渐明显,突出表现为全身大小血脉、络脉的病变。

  4糖尿病病性

  糖尿病的现代中医病机在传统“阴虚燥热”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拓展,但其宗旨不离“虚”与“火”。

  4.1气阴阳虚,以虚为主

  糖尿病之病性以虚为主。①气阴两虚。谢春光[21]认为消渴的“阴虚燥热”病机仅存在于特定阶段,而现代糖尿病则以“气阴两虚”为核心病机。在糖尿病前期,或脾气亏虚,气不散精,郁而化火伤阴,或素体阴虚,肝火旺盛,损伤气阴,虽病因不同,但最终转为气阴两虚,进入糖尿病本病期。本病期脏腑虚损,精微不布,痰浊内阻;阴精亏虚,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脉络阻塞,损伤心、眼、肾等组织脏器,进入并发症期。故气阴两虚贯穿于糖尿病全程,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②阳虚阳亢。李赛美[22]认为除阴虚燥热证外,阳虚阳亢证亦是消渴病常见的证型,尤以岭南地区、或阳虚体质者多见。消渴病患者全身虚损,阳虚无力推动气血,气不布津,聚而为湿,阻遏气机,阳气郁结,郁而为热,热毒积聚,因此,局部表现火毒亢奋状态,由“阳郁不达”继而发展成为既怕冷又怕热的“阳虚阳亢”证。临床采用开郁散火、引火归元的治法,分阳亢盛于阳虚、阳亢与阳虚并重、阳虚盛于阳亢三个层面。③虚气留滞、虚实夹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整体病机特点是因虚致实、虚气留滞。“虚”与“滞”在不同阶段的中医证素和病位有所不同:糖尿病阶段以阴虚、气虚、热盛、湿热为主,伴有血瘀;糖尿病肾病阶段,除气虚、阴虚证之外,更见阴阳俱虚、痰瘀互阻,而热盛不甚[23]。④气虚化毒。冯兴中[24]认为,气虚导致人体内化生毒邪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虚、毒并存,“虚”主要指肺、脾、肾的气虚,气不化津,聚湿生痰;卫表不固,气不摄津,故临床多见畏风、畏寒、易汗出、舌淡胖大有齿痕等症。“毒”特指湿热毒、糖毒、浊毒。综上,糖尿病之虚有气虚、阴虚、阳虚、阳郁之别,常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故可表现出虚气留滞或气虚化毒的病理变化,二者究其根本,内涵相似。本病以虚为本,扶正是为正治。

  4.2阴火壮火,以火为

  主糖尿病临床“火”证突出。①阴火内盛。“阴火”最早由李东垣提出。阴火本于脾胃元气亏虚,以气机升降失调为内在根基,阳气郁而化火或心君之火、肝肾相火亢盛为标,标本相因为患。董广通等[25]认为消渴病以劳倦伤脾为本,而由元气不足、脾失升清所引发的阴火是导致上、中、下消的主因。阴火外达肢体经络,内入五脏六腑,是消渴一切变证的关键。张发荣等[26]亦认为“阴火”是贯穿消渴发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脾胃气(阳)虚、阴火鸱张是血糖波动的根本原因。②壮火少火。张丽等[27]依据《黄帝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理论将糖尿病病机分为三个阶段。壮火内炽阶段(糖尿病前期、早期),常见肝胃郁热,或中满内热,治以“有热必清,除热务尽”;壮火食气阶段(中期),见阴虚燥热,耗气伤阴,治以益气养阴,兼以清热;气食少火阶段(后期及并发症期),可表现为少火不足,阴阳两虚,治以温补命门。临床糖尿病之“火”以虚火为多,“虚”与“火”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如阳虚阳亢与阴火内盛均以脾胃元气亏虚为本;阴火、壮火皆可导致气阴两虚。可见,糖尿病的现代中医创新病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虚”和“火”。

  5小结

  糖尿病与传统“消渴”的内涵范畴、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均存在差异,应区别对待。糖尿病的现代中医病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表现在,其病因有六郁(火、气、湿、瘀、食、痰)、糖毒、浊毒、甘邪等之分;病位按照病程进展,有病在五脏与病在络脉之别;其病性已不单纯局限于“阴虚”和“燥热”,而是展开为气阴两虚、阳虚阳亢、虚气留滞、气虚化毒,以及阴火内盛、壮火少火等。各创新病机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虚”和“火”。通过对糖尿病现代中医病机的全方位剖析,其创新与发展大致体现为病因多样、病位全面、病性细化,临证应依据病程所处的不同时期、病患体质差异等仔细辨别,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参考文献

  [1]魏军平,柏力萄,魏璠.浅论“消渴”与糖尿病名候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54-58.

  [2]仝小林.糖络杂病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11-16,46-52.

  [3]于少丽,李娜,樊杰.《内经》六郁致消学说下消渴病机分析及开郁法体会[J].四川中医,2019,37(8):11-13.

  [4]赵美怡,郭美玲,高天舒.从“湿热”探析糖尿病治则治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0):96-98

  张惜燕胡勇邢玉瑞

上一篇:中医肾与齿相关性之现代医学探析 下一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