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肾与齿相关性之现代医学探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6 10:30

  摘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人生、长、壮、老的过程,其中肾气盛衰直接影响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齿更”“齿发去”“真牙生而长极”及“形坏”上。为完善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进一步理解肾与齿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查阅中西医相关文献,针对齿更期及齿落期牙齿相关变化,借助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分别从生理、病理、治疗3个方面阐释肾与齿的相关性。初步结论:肾对于齿的作用可能与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有关,且肾气盛衰与OPG水平成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肾;齿;骨保护素;现代医学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密切影响着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其生理、病理状态直接体现在机体生、长、壮、老的各个阶段。牙齿常作为肾精盛衰的重要表现之一,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实,发长齿更”“真牙生而长极”“则齿发去”等记载,《类经》亦有“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的论述。由于肾与齿的关系源于中医原创理论,故一直以来对此研究多局限于历代各家注释,联系现代医学临床实践的诠释较少,作者拟在传统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医学基础文献为依据,对中医经典理论进行现代诠释。

中医肾与齿相关性之现代医学探析

  1齿之生理

  1.1OPG与齿更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齿更”即乳牙脱落恒牙生长的过程,明代马莳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对此有注:“肾主骨,齿亦属骨,故齿齔更生。”《说文解字》中有“齔,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可见,“齿齔”亦指儿童脱乳齿换恒齿。从发育时间上看,《黄帝内经》所论女子七岁、男子八岁,即女童6~13周岁,男童7~15周岁是乳恒牙交替的时期,这个年龄段与目前我国儿童乳恒牙交替期约为6~13周岁[1]基本一致。

  1.2OPG与齿落

  《素问·上古天真论》叙述齿落时,男子有“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女子以“形坏”代之。

  现代医学证实,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清和骨组织中OPG含量变化并不一致,血清中OPG含量随增龄呈现升高趋势[4],而骨组织中OPG表达结果恰恰相反,呈现下降趋势[5-6]。傅刚等[7]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后成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表达OPGmR-NA总体呈下降趋势,以60岁左右最为明显。

  2齿之病理

  2.1OPG对牙周炎的影响

  牙周炎是牙菌斑侵犯牙周组织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已有研究指出,牙周炎发生时患者牙周OPG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13],Liu等[14]发现OPGmRNA在重度及中度牙周炎中表达低于正常人群。中医对于牙周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灵枢·经脉》“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后世医家称之为牙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有“肾虚牙宣”,《疡医大全》亦云“牙宣,又名齿衄。齿乃骨之余,肾之所主也”。追根溯源,牙周炎的发生与肾虚有密切联系。

  2.2OPG对龋齿的影响

  我国是儿童龋齿的高发,龋齿的发生主要由于紧贴于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在足够蔗糖及碳水化合物的支持下产生大量的酸,腐蚀牙齿,形成龋洞,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乳牙牙尖孔到达牙周组织时,反复感染导致慢性根尖周炎,破骨细胞大量聚集,继而牙槽骨吸收、恒牙早萌。有研究证实,患龋乳磨牙较未患龋者恒牙萌出会提前2~8个月[15],恒牙萌出以牙槽骨吸收为基础,其中OPG是调控吸收过程的主要因子[16]。杨文东[17]通过实验发现引起根尖周炎时,OPGmRNA仅在2个病损组织中检测到有低水平的表达,其余各病损组织和正常的牙周膜组织中均未检测到OPGmRNA。

  中医学认为儿童龋齿发生与肾虚有关,《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有“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健康有赖于肾中精气充盛,肾中精气充实则牙齿坚固,衰败则牙齿松豁。《景岳全书》中亦有“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摇动,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凡不由虫、不由火而齿为病者,必肾气之不足。此则或由先天之禀亏,或由后天之斫丧,皆能致之,是当以专补肾气为主”的说法。

  从上述2种牙齿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可以初步判断,OPG水平下降与肾气亏虚存在一定相关性。

  3治疗

  3.1西医治疗

  在西医对于牙周炎的治疗中,尚不严重的感染需采用基础治疗清除牙周细菌、异物。有研究得出,通过龈下刮治术与根面平整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龈沟液中OPG含量显著提高[18],这对于牙周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OPG作为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可以通过影响OPG/RANKL/RANK轴以抑制骨丢失。钟雯怡等[19]对牙周炎模型大鼠局部注射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发现对照组大鼠牙槽骨组织OPG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唐华[20]通过OPG重组质粒转染,发现局部OPG水平升高可以使OC活动被有效抑制,明显减缓牙周炎所导致的牙槽骨消失进程。由此可见,OPG对于减缓骨吸收进程、缓解牙周炎症反应有重要意义。

  3.2中医药治疗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肾之精气虚损是牙周病变的基本表现。单味中药中有补肾作用的巴戟天[21]、骨碎补[22]、淫羊藿[23]、补骨脂[24]等已被证实有提高OPGmRNA表达或直接上升OPG水平的作用。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对于中药的使用法则,可以在方剂中得到充分体现。

  六味地黄丸被认为是中医补肾的经典方剂,亦是治疗小儿五迟的代表方。齿迟作为五迟之一,是指小儿乳牙萌出及恒齿替换时间缓慢[25]。众所周知,牙齿萌出是以骨吸收为主的复杂过程,大量现代研究证实,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的补肾方剂可增强成骨细胞的功能[26-27],促进骨形成。刘伟伟[28]证实六味地黄丸通过提高OPG水平,降低RANKL水平,改变RANKL/OPG的比值来参与抑制牙槽骨吸收。李晓峰等[29]证实六味地黄丸可以使OPG表达上调,抑制骨吸收过程。由此推论:六味地黄丸或可以治疗由于牙槽骨过度吸收、乳牙早脱等原因所导致的恒牙早萌。

  中医古籍中,早有牙宣(牙周炎)治疗的相关记载,如《疡医大全》以“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一钱”治疗;《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有肾虚牙宣......以肾主骨,牙者,骨之余,虚而上炎,故宣,服凉剂而愈。甚者,此属肾经下虚上盛,宜盐汤下安肾丸,间黑锡丹。仍用姜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何源[30]证实补肾活血固齿方可以增加大鼠牙周膜OPG表达,抑制牙槽骨吸收,有效减轻牙周炎症反应。王杨洋等[31]发现相对于单独使用奥硝唑,联合使用益气升阳固齿汤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并增加牙周膜OPG的表达。

  由以上可以得出,有补肾作用的中药在补肾的同时,可以抑制骨吸收过程,从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伴有牙槽骨过度吸收的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可能与补肾中药促进OPG的表达有关。另外,六味地黄丸对于迟萌的治疗还有待深入考究。

  综上所述,作者从齿生理、病理及治疗3个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得出结论:肾与齿的相关性可能与骨保护素OPG有关,且OPG水平与肾气盛衰存在一定相关性。

  中医经典是古代先贤医疗实践的智慧结晶,作为后学需通过实践和研究解析经典理论的隐奥,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经典的最高境界。用中医经典激活思维,并通过经验积累,不断提炼升华;通过现代科研手段把经典理论中的“假说”变成“真说”,以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毅.我国儿童恒牙萌出时间[J].北京医学院学报,1960(3):192-195.

  [2]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43.

  [3]陈丽萍.犬乳恒牙替换期骨保护素表达的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8.

  [4]梁少俊,刘宏,杨力,等.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清OPG及RANKL关系的研究[J].广东医学,2006,27(5):669-671.[5]MOGIM,OTOGOTOJ,0TAN,etal.Differentialexpressionofranklandosteoprotegerininfingivalcrevicularfluidofpatientswithperiodontitis[J].JDentRes,2004,83(2):166-169.

  曾粤睿封鑫宇戴欣晴李子鸿刘子惠于倩田露※

上一篇:大学教育存在不足与科学解决策略 下一篇:糖尿病现代中医创新病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