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与互动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4 10:52

  摘要:在如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下,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于为构建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如今教育在国际竞争中越发突显出重要作用,而农业是一国之基础性产业,高等农业教育则为农业提供专业人才,是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的关键。中俄应抓住时代条件、地理条件、历史条件所给予的机遇,积极迎接俄式威胁论、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甚少、办学层次低、语言障碍、人身安全等问题的挑战,最终实现中俄高等农业教育的协同共进,积极打造高等农业教育共同体。从宏观层面来看,中俄两国应签订相关的多边框架协议,制定相关政策和协同机制;从中观层面来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微观层面来看,中俄高等农业院校应携手做出相向而行的努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俄罗斯;高等农业教育

  015年3月28日,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提出旨在为经济一体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文化一体化和教育一体化做出了战略指导。提高的教育实力有助于提升在世界中的战略地位,高等农业教育涉及到第一产业,“无农不稳”,提升高等农业教育水平更具有重大意义。农业是俄罗斯的第二大产业,俄罗斯地广人稀,农业相关劳动力则不足。而农业是的第一大产业,地少人多,应着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土地使用效率。考虑到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为提供农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与俄罗斯更应该优势互补,对接高等农业教育,一起携手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一带一路”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与互动研究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时代条件

  当前各国激烈的竞争中,教育显得愈加重要,各国都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自给自足的教育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只有吸取别国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的经验,而且和别国积极互动、联合培养人才,才可以合作共赢。俄罗斯于2003年加入了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在政府引导下,众多高校走上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道路,加快了教育联盟的步伐。在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关于“一带一路”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明确指导文件,充分表现了对于教育合作的急切心理。除了各自的单方面行动,中俄双方也签订了一些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文件。2014年中俄签署了《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开启了从政府层面引导构建高校之间对口合作的新机制[1]。毫无疑问,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的时代已然来临。

  (二)地理条件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12.5万km2,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2]。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3]。与俄罗斯同处于亚欧大陆,有着相似的地理特征,例如国土东西跨度都很大、水资源都很丰富、地形都呈阶梯状分布等。相应地,农业生产方面则有很多相似的经验可供相互借鉴。而且中俄两国农业资源互补,农业政策和农业支持结构都有很强的相似性[4]。作为高等教育强国,俄罗斯的高等农业教育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俄罗斯主要有农业大学、农业学术学院和农业专业学院三类[5]。而且俄罗斯的高等农业教育十分重视与实际相结合,提倡高校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比较而言,无论是办学类型还是实践程度方面,的高等农业教育都略有不足。农业互补性和农业教育差距性为两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奠定了基础。中俄两国拥有4374公里的漫长边境线,在与接壤的15个邻国中,中俄边界线长度仅次于中蒙边界线(4710公里)而居第二位。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与俄罗斯相邻,漠河更是从俄罗斯贯穿到,双方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中俄双方应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快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共同促进高等农业教育进步。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俄式威胁论

  近几年,由于“乌克兰危机”等政治因素影响,俄罗斯受到西方主流的经济制裁,再加上油价持续暴跌的冲击,经济发展遭受很大的负面影响[7]。而政治稳定,一直在积极发展经济,国际地位直线上升,经济发展跨越新台阶。的崛起给俄罗斯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加之俄罗斯历史上的反华言论等都造成了俄式威胁论的存在。虽然中俄友好交流者占据主流,但是俄式威胁论者也给双方的合作造成了一定障碍,进而会影响到两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合作。在俄式威胁论下,俄罗斯对农业的贸易保护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双方农业合作的困难,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密切相连,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西方害怕中俄的强强合作,所以在一些场合鼓吹俄式威胁论,如果中俄两方不及时遏制,势必会造成双方合作的困难,这也是中俄高等农业教育交流与互动需要克服的挑战之一。

  (二)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甚少

  目前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领域广泛,从农作物种子培育到耕地资源保护,从农业技术培训到农机研发,从动物疫病防控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两国合作机制完善,合作成果丰硕[8],但是还没有涉及到高等农业教育的合作。从文献检索角度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的文章极少,这说明两国对于具体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领域还不够重视,这也是两国需要攻克的挑战之一。从根源来讲,相比农业科技成果,高层次农业人才是创造出农业科技成果的主力军,拥有了种子只要定期灌溉就会收获果实,高等农业教育的互动明显更具基础性。其次,中俄教育合作领域涉及广泛,但是目前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依然很少涉及。北京交通大学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等共建“中俄高铁研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建立“中俄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9]。但是农业教育科技联盟还没有建立,包括较早与俄罗斯合作的院校之一———东北农业大学,当时合作的专业也多是金融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只有一个与农业有关的专业还只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非单纯的农学专业。甚至据调查显示,鲜有俄罗斯留学生选择农学专业,大多选择语言类、经管类专业。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专业较少,合作形式匮乏,给两国高等农业教育交流与互动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互动路径

  (一)签订多边框架协议,制定促进政策和协同机制

  首先,中俄两国政府应做到从总体规划出发,考虑到主权平等,制定普遍认同的互动机制,签订多边框架协议。中俄两国应继承从古至今友好合作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条件,继续制定更多更详细的有关高等农业教育交流互动的规则,给予高等农业教育一定的政策关注与法律支持,继而促进两国高等农业教育一体化。中俄两国应积极倡导各自的优秀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与对方优质高等农业院校联盟,加大其开放程度,实现教育强农。俄罗斯应积极宣传中俄合作的正面效果,抵制俄式威胁论的盛行,为高等农业教育互动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与群众基础。中俄应加大对方语言的学习程度,鼓励国民更多学习对方语言,加强语言类人才的培养,树立去对方进修的理念,以解决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

  其次,中俄两国应制定有关办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以及组建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两国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的质量,解决办学层次低的问题。中俄两国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而且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做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推进,这都需要中俄两国严格把控合作高校的质量关,杜绝“连锁店”现象。同时,只有建立起严格的评估机制才可以促进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的高质量发展,避免粗制滥造,同时有利于双方处于观望状态的高水平院校开展合作。

  最后,中俄两国应共同努力,有效地解决留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教育同样如此。充分保证留学生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才会让留学生安心学习,继而为中俄互动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合作中,高等农业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与的第一产业紧密相连,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服务,农业反过来又促进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所以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应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中俄双方应重视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实践的结合,利用两国农业良好互动的基础,加速高等农业教育的合作。中俄农业互补的优势也为两国高等农业教育互动创建了产业支持,可以向俄罗斯输送大量劳动力,俄罗斯可以给予农业科技人才的帮助,双方实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场地,所以中俄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步伐,为高等农业教育互动提供实验场所,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现,提高双方的农业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利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的天然地缘,应组建黑龙江高等农业教育实验区,建立区域性高等农业教育区,做到试验区先行,再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各个省市。黑龙江省历来与俄罗斯交往密切,不管是在科技领域还是贸易领域,良好的互动基础为两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基石。所以,黑龙江省高等农业教育应和俄罗斯高等农业教育展开密切合作,利用区位优势,打造黑龙江高等农业教育试验区。黑龙江高等农业教育试验区既包括农业试验区,也包括农业教育试验区,有效对接农业与农业教育,所不同的是农业试验区是服务于农业教育的试验区,而非单纯农业贸易试验区,以更好地做到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中俄高等农业院校应做出相向而行的努力

  高等农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不仅具有其特殊性,也具有普适性。普适性代表高等农业教育也可以采用教育合作的通用模式和方式。中俄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合作方式,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进行多样化合作与互动,例如中俄合作办学、留学生培养、科研合作、师生短期交流等。目前中俄两国教育合作方式多是采用短期交流,例如去对方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高等农业教育也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过应以学习农业先进技术为主。同时中俄高等农业院校也可以利用现有教育的“N+N”模式,互派优秀人才去对方进行N年的学习,然后获得学位证书,促进农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一方面,中俄高等院校应建立多层次农业教育合作联盟,认真选择合作院校,提高高等农业教育合作质量。农业教育合作联盟是一个学术联盟,其轻松的学术氛围会加快高等农业教育的“头脑风暴”,促进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的优质发展。在农业教育合作联盟中,双方可以共享对方的学术资源,提升双方教育信息化水平,相互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培养接触了外国新思想的农业学者,继而为各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多层次农业教育合作联盟包括不完全高等农业教育对接专科农业教育、基础高等农业教育对接本科农业教育、完全高等农业教育对接研究生农业教育,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内多层次教育类型对接,培养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各方面人才。

  另一方面,中俄高等农业院校应多多举办农学学术论坛,实现农学交流的多样化与高层次化。农学学术论坛不同于高等农业教育联盟,其具有时间短、高层次、强度大的特性。农学学术论坛集中在高层次农业人才,多是农学领域的佼佼者。开展学术论坛有利于他们碰撞出思想火花,解读各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历程、现状或趋势等,可以有效发挥出农业高校教育智库的作用。政府和公众应该对农学学术论坛的举办给予关注和支持,其积聚了农学领域最先进的经验与知识,实现热点对接,同时有助于各国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对于两国成为高等农业教育强国大有裨益。

  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俄高等农业教育的合作与互动虽然面临着时代条件、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等所赋予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俄式威胁论、高等农业教育合作甚少、先前教育合作所存在问题的挑战。所以中俄高等农业教育应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最终实现中俄高等农业教育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7]郭强,赵风波.“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跨境高等教育[J].高教研究,2017,(7):56-61.

  [2]秦淑娟,刘慧,瞿喜妹.与俄罗斯文化贸易发展及对策———以“一带一路”为背景[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32-138.

  [3]张学惠.中印两国在亚太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共性研究[J].亚太经济,2007,(6):106-110.

  [4]孙玉竹,闫琰,杨念,等.“一带一路”倡议下俄罗斯农业支持水平及政策分析———基于OECD农业政策框架[J].世界农业,2017,(11):106-113,266

  吴云勇1,葛林芳2

上一篇:新农科建设与广东高等农业教育发展 下一篇: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