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辅导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0 10:36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在成长关键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局限、家庭教育弱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自卑冷漠、娇气骄横等心理。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状况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引发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密切思考和探讨。实践中,我们需要加强隔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并采取极具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隔代家庭教育;发展特征;心理辅导;策略

  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导致隔代家庭教育现象十分普遍。而学生心理健康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探讨,尤其是学生展现出来的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冷漠、焦虑抑郁等心理,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影响。本文联系隔代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对隔代家庭教育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开设课程、学科融合、心理咨询、第二课堂四方面着手,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以供参考。

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辅导

  一、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隔代家庭教育下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表现为:1.自卑冷漠。由于长期缺少父母陪伴,因此有些学生看起来十分冷漠,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也表现出性格孤僻的特征,并且不喜欢与人交往,自己的朋友也非常少,即便是父母与之沟通也较为困难。若父母批评他们,他们就会向爷爷奶奶寻找安慰,甚至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这种自卑、冷漠心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2.娇气骄横。隔代家庭教育下,学生一切事务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包办,爷爷奶奶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溺爱孙子孙女,对其出现的错误也采取袒护态度,长时间发展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任性、自私心理,一旦出现不如意情况,就会对同学、家人肆意发泄脾气,往往弄得家人和同学不知所措,这对学生人际交往、性格形成和未来发展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3.焦虑抑郁,受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和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自卑、内向的心理特征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生一旦缺乏思想、行为上的引导,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时期学生十分敏感,自身也存在许多疑问需要父母、教师从旁引导。但是实际情况是父母距离遥远,爷爷奶奶更多只是关注穿暖和吃饱,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并严重威胁到身心健康发展。

  二、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辅导有效策略探讨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留守学生数量十分庞大,并且学生长时间远离父母,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大。考虑到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学生存在的自卑、压抑等心理,教师也能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心理调节。实践中教师也要严格遵循“全面辅导为主、精准辅导为辅”的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生课堂学习中。同时还可以将全面辅导和精准辅导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运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开设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在相互学习中弥补缺陷、排泄压力和增强交往。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渗透的背景下,新课改要求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必须侧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起来,可以促进这一教学目标更好实现。实践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方法,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汲取到更多的心理知识内容,这样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会变得更加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并多多鼓励、赞赏学生,以激发学生心理健康养成动力,并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注重专业心理咨询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学习和交往;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能在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了解真实原因,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心理问题,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际开展专业心理咨询工作,教师除了可以面对面进行,还可以采取电话咨询、上门咨询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在完成考试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凸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并提高对自我的客观认知,甚至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自我疏导和合理发泄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克服不良心理问题。

  (四)优化第二课堂

  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课堂主要阵地以外,也要对第二课堂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各种实践体验活动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也会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对自身学习和生活出现的问题也能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同时学生社交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对于积压在心里的问题也会找寻到有效解决途径;甚至随着心理不断强大,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也会自然消解,并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社会各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并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实现感知、情感和意志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导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开设专门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注重专业心理咨询等方法,可有效改善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状况,推动学生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鲁玉琴.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农村特殊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J].学周刊,2015(03).

  [2]白玉.隔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19(34)

  杜娟

上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野战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