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0:36
摘要: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困生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探究高效的教学策略,对学困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故从注意、思维、感知觉、记忆、想象几个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提出了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发展;教学策略
学习困难的学生通常简称“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发育正常,无生理缺陷,但学习效果较差,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研究表明,大多数学困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心理发展水平的落后,与成绩相比,家长和教师应该更加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特点,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为学困生提供心理辅导和训练,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转化,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更新了一篇心理相关的论文,如心理学相关的论文投稿指导,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中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注意方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进入中学后,学困生常常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注意缺陷。处于青春期的中学学生对自身和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他们在小学时期对外界事物缺乏了解,比较听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中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青春期在某个角度而言也是一段叛逆期,中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们的外貌、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课本知识内容,他们还更加渴望能够融入社会,因此,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同时,由于学习习惯的不适应和学习强度不断增大,学困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精神疲劳、压力过度、学习目的不明、缺少积极主动性、教学方法不适应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二)思维方面
青少年初期,学生的思维由经验性抽象思维转变为理论抽象思维,在转变过程中,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兴趣缺乏、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容易付出很多却没有收获,在学习中体验不到乐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困生还容易产生思维惰性,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广阔性等都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出模仿、不求甚解、僵化和低层次的学习行为[2]。比如有的学困生虽然看起来也在认真学习,平时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学习效果并不好,每次考试的成绩也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们仅限于低层次的学习行为,总是用固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态度。
(三)感知觉方面
学困生的感知觉积极性较差,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主要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同一时间内感知事物的数目也要比学习正常的学生少得多[3]。在平时做题和考试的过程中,漏题、串行、读错题等现象经常发生,并且他们知觉速度较慢,观察事物时缺乏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不够深入,知觉的恒常性较差。学困生面对的困难是日积月累的,而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整合能力较差是影响部分学困生学习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策略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教师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和爱护,重新燃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进而产生“光环效应”的心理反应。教师要拥有一双欣赏的眼睛,“鼓励式教育”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而“贬低式教育”只会让孩子枯萎畸形。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不能肤浅地把学困生定义成“差生”,学困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固有的眼光和模式对待学困生。学习方面的暂时落后并不能证明学困生在其他领域没有优势,学困生很有可能是画画、音乐、体育、表演等方面的“学优生”,需要教师善于发现、乐于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保护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性原则,将教师辅助和学困生自我分析相结合,制定出合适的目标。教师应对学困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帮助他们收获可以够得到的“果实”,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困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目标之后,更容易收获成功和得到肯定,更容易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实验班”“火箭班”,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压力。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实验班”“火箭班”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庞大,而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师无暇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而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教导的学生可能由于基础不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感到十分吃力,甚至转化为学困生。小班教学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决定性一步,并在国外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在庞大的班级群体中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多种渠道出发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着重对学困生预习、复习、归纳总结、学习习惯等能力的培养,从而一步步修筑基础。
(四)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制度
改革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阻碍,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往往倾向于对学生的评价,或是只看重总结性评价的结果,要求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对学生得出答案的学习、思维过程的评价却微乎其微,但有时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更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
现阶段对中学学困生的教学评价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学评价过于标准化及格式化、评价过程缺乏长期规划等等。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潜能,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全面系统和多元化,在尊重学生主题地位的基础上,着力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角度进行评价,并且能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相互影响的,注重对师生双方评价方法的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好的评价制度能让教师和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增强自我效能感,享受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并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结语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也是复杂多样、相互渗透的。无论外因还是内因,都需要立足于实际,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学困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学生的个性化趋势也日益彰显,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目前,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家长、学术界等越来越多的关注,正确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高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隋雪.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2]徐庆岩.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教学措施[J].心理学探新,1993(02):77-83.
[3]李萍,王士进,王筱圃,等.基于结构化方程模型的学困生认知能力差异研究[J].数字教育,2019,5(05):58-62.
[4]姚茹,官群.中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学习适应性测验为依据[J].特殊教育,2014(01):90-96.
张艳茹彭晓菲王天仕
上一篇:试论幼儿园大班足球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下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策略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