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6 11:09

  【摘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农业是以绿色发展为指导,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以及环境友好为要求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四川民族地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分析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地形区位、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2019年一号文件指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乡村绿色美化行动”。2020年一号文件又指出:“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四川民族地区拥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其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对于长江流域有很大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粗放经营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还有待加强,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四川民族地区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模式

  二、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形区位因素

  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区域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1]。四川民族地区主要是指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三州”)以及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中三州地貌特征(见表1)。

  由表1可见,四川民族地区地域面积幅员辽阔,2018年四川省耕地面积为672.28万公顷,四川民族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其面积的12.3%,而且四川民族地区地貌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不仅拥有多种地形结构,并且地域差异明显,为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自然区位条件。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横断山区,其地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山谷并列、地势险峻、地质结构复杂,这种复杂的地质结构往往会导致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运输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

  (二)气候特征因素

  四川民族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其所涵盖的气候类型就比较多,涉及了从亚热带季风到寒温带的气候类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四川民族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多,可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的类型也比较多,对于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多样性具有优势。但四川民族地区气候立体变化明显又易发生冰雹、雷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着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农业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原则,将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生产、消费和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绿色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力,优化绿色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中。

  (二)坚持绿色发展原则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要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绿色农业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因此,绿色发展原则是首要坚持的原则。结合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不仅要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绿色化,变绿色为效益,将绿色发展贯穿四川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三)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四川民族地区在大力完善现有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应加快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以绿色发展技术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不仅要大力引入绿色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搭建绿色农业创新人才支撑平台,还要推进绿色农业经营管理、发展模式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动四川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绿色化和高端化。

  (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绿色农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是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四川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的地形区位、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根据各自的发展绿色农业的禀赋条件选择合适的绿色农业发展技术,因地制宜,有重点、有层次的布局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发展的空间区位,构建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产品和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等。

  四、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结合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禁止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使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要求农业的生态循环。四川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条件。如四川民族地区可以选择将养殖业和种植业进行结合,以秸秆转化饲料技术为纽带,发展复合生态模式,特别推进“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4],不仅能够有效地治理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绿色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流经四川民族地区的河流干支较多,以生态环境为支撑,发展生态渔业模式,推动互利共生,重点形成桑基鱼塘、鱼—猪、鱼—鹅等综合经营,既与生态环境形成友好相处的局面,又大力发展了绿色农业,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甘孜州可建立“葡萄—草—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在有限空间实现最大的效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种植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生态农业种养,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还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减少杂草的生长,提高了葡萄的产量。

  (二)绿色有机农业模式

  绿色有机农业模式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展速度、人和自然环境平衡,形成农业发展安全、优质、高营养以及无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四川民族地区的农村环境污染较严重,可以重点做好秸秆、农作物废弃物以及禽畜粪便的处理工作,推进秸秆、废弃物、粪便的能源化、饲料化以及肥料化,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改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四川民族地区应转变种植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推动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杂粮杂豆等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对于凉山州位于山谷地带的绿色农产品,应着力研发抗逆性强、适应能力强的种子,加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参考文献】

  [1]付强,杨勇.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金融科技扶贫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209-212.

  [2]周伊,方杰.四川民族地区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J].现代商业,2017(25):78-79.

  [3]张学权.凉山州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9):10282-10284.

  [4]黄雨.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J].绿色科技,2017(1):131-133.

  [5]陈希勇.四川民族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27-131.

  [6]杨春艳.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5):477.

  方杰,李乐乐,尹唯丞

上一篇: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 下一篇:“健康重庆”对“坝坝舞”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