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域教育科研功能定位及其实现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4 11:08

  摘要:新时代区域教育科研功能定位应从服务区域教育决策、指导区域教育实践、推动区域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国际交流四个层面厘清。新时代区域教育科研的实施路径包括:坚持正确方向,彰显教育智库的功能,为行政决策服务;聚焦立德树人,解决教育现实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服务;加强科研队伍梯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为教育改革服务;加强对外教育研究,推进“一带一路”教育繁荣,为国际交流服务。

  关键词:教育科研、功能定位、区域实践

  近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1]。进入新时代,区域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也呼唤着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破解区域教育难题,从而引领区域教育创新。

新时代区域教育科研功能定位及其实现

  一、新时代区域教育科研的功能定位

  1.服务区域教育决策

  《意见》要求提高服务决策能力,瞄准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2]。区域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是区域行政治理能力提升的标识,新时代教育政策的制定与颁布越来越依靠教育科研的支撑与支持。区域教育科研应为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政策出台、教育决策与应急舆情等起到智库作用,是区域教育科研的首要任务。

  2.指导区域教育实践

  《意见》要求围绕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实践主体作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并充满期待,教育需求已经迈向高质量时代。区域教育科研应科学研判当下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为解决中小学高质量教育发展中的实践问题提供理性指导和行动方案。

  3.推动区域成果转化

  《意见》要求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舆论引导、实践应用等研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与舆论。换而言之,教育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服务,才能彰显其价值。区域教育科研应成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与辐射推广源。

  4.促进区域国际交流

  《意见》要求加强中外教育科研交流和国际比较研究[3],吸收世界先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加强与“一带一流”沿线地区交流合作。区域教育科研应主动研究当下形势,加大与沿线教育合作交流研究,助力区域社会经济赢得新的机遇,为对外开放教育做出教育科研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二、新时代区域教育科研的实践路径

  1.坚持正确方向,彰显教育智库的功能,为行政决策服务

  (1)明晰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研究的核心根本问题[4]。以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区域教育科研应站在政治的高度,坚定意识形态属性,深入研究区域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与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应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科研新的着力点与增长点。

  (2)回应群众关切。走近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密切关注区域人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研判“十四五”期间教育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诸如新高考、新中考、教育评价、中小学减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新形势与新问题,找准研究设计的切入点,开展前瞻性研究、对策性研究、实证研究。充分预测可能产生的舆情风险与不良影响,着力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主动释疑解惑百姓需求,传播与推广先进教育理念,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储备性的教育政策建议,努力提交一个个具有深刻判断力与创新活力的可行性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项,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2.聚焦立德树人,解决教育现实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服务

  (1)建立“一线”服务机制。聚焦立德树人,突出以问题为导向,教育科研人员服务重心下探,从“科研管理”走向“科研设计”,建立跨学科、组织化的协同工作模式,共同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沉浸式”教育科研跟踪服务。如探索乡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坊,确立“走进现场—发现问题—探讨原因—研制改进方案—参与课堂实践—研讨总结—再次实践—再次研讨—提炼总结”的科研模式。长期深入同一所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教学改进的科研服务,激发教师正视并找回失落已久的“研究者”身份,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把课堂实践当成一种对象来认识,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经验与规律的自我建构,从而不断改变乡村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校教育生态,使教育科研真正转变为面向个体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与服务。只有定期、持续性专家跟踪支持才能有效提升其科研绩效[5]。同时建立教育科研基地校互动交流制、基于问题导向的专项课题研究制、教研写一体化研讨制等,充分发挥教育科研部门在推进学校发展、质量提升和教师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解决现场真实问题。科学研究始于实践问题,并以实践问题引导推进科学教育研究,并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深化认知,积累智慧。因此,教育科研应广泛地深入教育基层一线,从宏观场面指导的大话、空话、套话以及艰涩的专业话语向微观的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厘清、教学内容厘定以及实施路径转变。用简单、平实而温暖的话语进行交流、讨论与对话,推动他们实现“研究”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在关注学生作为“人”本体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基于教育事实与证据引领教师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等,帮助一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不断地转变解决问题的话语体系与行动体系,运用多种资源与技术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让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管理文化等都能顺应与符合本校学生成长的需求,全面促进学校育人质量提升。协同探寻区域教育改革实践中真实问题、重大问题的新举措,寻求破解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教育难题的新策略与新方法,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及激活学校办学活力研究等等。促进区域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较为科学的解决,总结提炼鲜活的区域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帮助整个区域整体提升教育品质。

  3.加强科研队伍梯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教育改革服务

  (1)青年教师——实施“五个一”基础工程。一是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搞清楚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最终目的是帮助教师找寻自己的研究方向。二是主持一项课题或调研,新时代教育评价方案的出台,特别是破“五唯”,跟教师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审与特级教师的评选等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根本性的改变,逼迫我们再次寻找一线教师的科研方式和表达方式。教育教科的走向位置必须下移,呈现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加强日常教育教学的随机化研究、实地研究、微观研究、质的研究,从关注逻辑的实践走向关注实践的逻辑,从对理性学术的追求走向对个人实践知识的尊重,更加关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以现象学、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发现、揭示教育教学事实的真相,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位青年教师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独立完成一项质的研究。三是完成一篇教学反思或教育故事,是教师比较适合且擅长的科研方式,就是让每个老师对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行叙事研究,促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柔弱与温暖。四是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调研报告,建议青年教师每年写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要与课题相关,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去写,围绕教育教学去写,最终指向论文的撰写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与育人质量的提升,具有鲜明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五是上好一节课题研讨课,上一节与课题相关的课,体现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者展示研究成果等等,将课堂与课题结合起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定期开展“进乡入校科研普惠活动”“科研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更多一线教师走进并认同教育科学研究,获得依靠科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与渴望。

  (2)骨干教师——实施“教研写”驱动工程。“教研写”作为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能,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论文写作的一体化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简单的课题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推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努力放大课题研究支持、反馈、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效应。同时利用省域有影响力的论文赛事,把论文撰写的过程作为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将教学、研究、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骨干教师学会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演绎、归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走向“教学即研究”的美好境界,实现自我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下而上的主动改变与改善,才能真正对育人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

  [3]崔保师.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基本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蓝图[J].教育研究,2019,40(11):25-27.

  [4]郝平.提升教育科研水平繁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J].教育研究,2017,38(01):7-10.

  [5]教育报刊社.2019基础教育年度报告[J].人民教育,2020(02):25-26.

  [6]易海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教育学刊,2007(04):16-20.

  姚玉琴鲍冬生

上一篇: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耦合协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