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4 10:49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对比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以便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健身,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探讨改善和提高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和途径,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为了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应做出新的调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大学生整体体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等有较大关系,要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力,还需要学校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锻炼意识,重视自身的体质健康[1]。

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一、四川农业大学学生体质状况分析

  (一)学生体质测试方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测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对受试者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和评分[2]。在大学生身体形态分析上选择身高和体重作为评价指标,身体机能方面选择肺活量体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身体素质方面选择50米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作为评价指标。

  (二)体质测试数据统计分析

  由表1可见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质总体状况,虽然大部分同学能够及格,不及格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优秀和良好比例偏低,总体情况不呈正态分布,大多数同学仅仅是刚刚达标的水平,体质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偏低。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

  (一)自主锻炼意识淡薄

  在大学阶段,由于课程学习相对轻松,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实时监管”,学习生活自主和自理意识淡薄。从身体形态指标的分析中,不难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不十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反馈大学期间很少有学生晨练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不按时起床用餐。还有部分学生中午不能有规律的用餐,常常提前或延后。晚上又经常安排聚餐,还有学生睡前吃夜宵的习惯。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以男生为主)酗酒、吸烟。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以静坐为主,长时间保持一种身体姿势导致颈椎病和腰椎病的普遍出现。除了上课期间大多数学生一天中的空闲时间以打游戏为主,一部分学生在图书馆中度过,少部分学生会参加户外锻炼,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利于体型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容易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4]。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意识淡薄,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绝大多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身体抵抗力下降[5]。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集中设置和管理

  教育部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必须上体育必修课,而三、四年级以选修课为主,大一、大二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课时安排量少,无法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体育课设置的运动项目偏于固定,对于当前流行的休闲体育涉及的内容较少,教学过程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运动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设计,而学生也往往以通过体育考试为主要目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和健康观[6]。

  (三)体育活动基础设施条件有限

  虽然高校的体育设施和锻炼场所日益普及,但是与庞大的在校学生数量相比,其比值微乎其微,所以对大学生来说,体育场地与器材短缺是不言而喻的。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体育馆在课余时间是收费的,学生一般没有收入来源,便不愿在锻炼中消费过多。并且如今缺少休闲体育开展的设施,例如攀岩墙、高尔夫场地等。校内设施显然无法适合和满足学生课余锻炼的场地需求。

  (四)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指导和组织

  除了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影响了大学生的课余锻炼,缺乏有效的课余锻炼指导和组织的软环境也让大学生逐渐远离了体育锻炼。这主要是因为有组织的锻炼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鼓励,容易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该校校园文化中缺少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每两年开展一次大学生运动会。因此学生很难自发地组织课余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合理安排体育与健康观念宣传与教育

  增加理论课教学,每学期安排不少于2学时理论课,让广大学生切实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改善考核评分方式

  在课程考核环节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侧重学生在课堂授课环节的参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可把平时成绩分为考勤、身体素质考核和日常锻炼等环节,身体素质考核可以使用体质测试成绩测算,日常锻炼环节可以通过健康跑,校园健身打卡等方式进行,比例可以分为考勤10%,身体素质测试20%,日常锻炼30%,课终考核40%。通过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同学们更加注重日常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四、结语

  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依然不容乐观,在具体指标上,大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身体机能水平总体有所下降,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速度素质、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全面下降。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锻炼意识,教师要高度的重视,积极寻求更多的宣传教育措施,拓宽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途径和形式,增强他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政策、教育加强学校体质健康工作的保障和监管力度,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保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进.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问题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9.

  [2]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的通知[EB/OL].(2014-07-07)[2020-12-15].

  [3]毛庆根.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评价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4):57-59.

  [4]尹垂虎,游欢,张富平.健康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0):14-15

  薛文传1,翟亮2

上一篇: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下一篇: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