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3 11:03

  [摘要]为促进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总结了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品牌效益和政策保障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发展主动性不足、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支撑薄弱、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品牌宣传不足等主要问题,从组织领导、规划布局、技术支撑、品牌打造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对策;黔东南州

  州省黔东南州自然生态优越,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18°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8°C。光、热、水同季,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的夏季与果树的生长期同步,而且早春气温回升快,物候期早,昼夜温差大,种植相同品种具有树冠成型快,进入投产期早,果实转色快,着色好、成熟期早等特点,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优质、绿色水果的优势。栽培历史悠久,众多名特优果品享誉省内外,如台江金秋梨、凯里水晶葡萄、从江椪柑、革一枇杷、茅坪香桔、岑巩思州柚和麻江蓝莓等。水果产业历来是黔东南州优势传统产业,一直以来在黔东南州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精品水果产业已成为黔东南州助推脱贫攻坚的最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对其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1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生产现状

  1.1生产现状

  2019年,黔东南州水果种植面积约7.45万hm2,总产量75万t,总产值28.33亿元,挂果果园面积3.75万hm2,个体果园(3.33hm2以上)8908户,建有苗圃基地73.31hm2,出圃果苗301.52万株,从种植区域看,全州除天柱县外,其余15个县市水果种植面积均超过0.33万hm2,其中超过0.67万hm2的地区有黎平县和榕江县。从品种结构看,全州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柑橘类、梨、桃、葡萄、猕猴桃、蓝莓、杨梅、李和枇杷等9个大类。其中,柑橘类种植面积1.94万hm2,产量20.6万t,产值4.6亿元;梨种植面积0.79万hm2,产量9.3万t,产值3.5亿元;桃种植面积0.75万hm2,产量10.9万t,产值3.2亿元;葡萄种植面积0.67万hm2,产量9.3万t,产值2.6亿元,猕猴桃种植面积0.37万hm2,产量3.3万t,产值3.4亿元,蓝莓种植面积0.94万hm2,产量2.8万t,产值5.3亿元,杨梅种植面积0.37万hm2,产量3.6万t,产值1.4亿元;李种植面积0.69万hm2,产量7.8万t,产值1.5亿元;枇杷种植面积0.15万hm2,产量1.9万t,产值1.2亿元。

  1.2加工销售

  在黔东南州产区及周边市场上,目前以鲜果销售为主,初级加工产品以果酒、果脯、饮料、食品等为主,初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贵州蓝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台江苗疆金秋梨开发有限公司、凯里云谷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及合作社从事水果生产及销售,年生产加工能力超25万t,产值超10亿元。

  2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主动性不足、认识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水果品种投产的周期较长,部分地方政府对发展水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足,未明确专人专班抓具体,任务落实迟缓不精准,产业资金投入较少,创新发展思路举措不力,忽视本区域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水果产业,仍在盲目追求发展一批投资大、市场风险高的短平快项目。

  2.2缺乏长远规划,生产和销售风险大

  许多地区果树种植布局较为混乱,没有科学长远的规划布局,部分经营主体和种植户对市场把握不准,市场供需信息了解不足,盲目跟风发展“网红水果”,而又未充分掌握相应的种植技术,产销对接渠道单一、不稳定,存在很大的种植和销售风险。

  2.3良种繁育及果园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发应用不足

  部分地区果树种植时间较长,而良种繁育及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应用不足,普遍存在树龄老化、品质退化、良种繁育更新换代不及时、化肥施用过多、有机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果农收入和品牌的长远建设。

  2.4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薄弱

  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少、散、弱等问题,未有效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N”的良性模式,带动能力弱,发展活力不强,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以及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

  2.5品牌宣传不足

  黔东南州名牌水果产品多,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较少。虽然各级政府在名优水果品牌的培育、商标注册以及产销宣传等方面己做了一定工作,但仍跟不上当今产销形势的发展。“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做得不到位,普遍存在“坐门等客”现象。

  2.6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相关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新鲜血液不足造成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现有专业人才队伍难以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科学技术指导服务。

  3黔东南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3.1充分认识,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水果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整合力量、撬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在重点区域以项目化方式集中发展接地气、见效快、销路好的水果产业;进一步配套完善水、电、路、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指导和规范经营主体生产,推动精品水果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全省优质果品供应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农民“靠山吃山”现实情况,通过加大扶持进行引导,将果树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内容,将其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

  3.2科学规划、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生态等环境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准适宜当地发展的主要果树品种,扶持和培育一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水果产业的龙头企业,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N”的发展模式。同时以提高当地水果产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销售模式,打造产销联合体,促进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局面。

  3.3加强良种繁育与果园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发与推广应用

  各地应加强与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育苗及种植企业合作,一方面加快传统名优品种种苗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筛选,储备与推广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的品种,重点建成一批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低产果园改造、水果留树保鲜、均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林下生态种养等果园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发与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果园管理成本,提高果品品质。

  3.4强化技术支撑,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产业发展相关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与贵州大学、各级农业科学院等核心单位联系对接,邀请专家学者挂靠帮扶,有效联动形成合力。针对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应在公开招聘、特殊渠道人才引进等方面对所需专业人才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水果产业科研推广队伍,为黔东南州水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5强化宣传,打造品牌

  应全力打造农产品“有机”品牌,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扩大品牌农产品影响力,积极争创级名牌农产品。同时通过“互联网+”模式,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进一步推广宣传,不断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精品水果品种影响力。

  3.6建设特色时令鲜果采摘基地,发展旅游果业

  结合黔东南州独有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集休闲农业、特色产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果业,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王忠平,杨仕国,吴文和

上一篇:云南省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基于气象条件的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