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称、学位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7-09 09:45

  摘要:调研数据分析显示: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硕士和博士学位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性关系显著,教授和助教职称、学士学位与教学质量相关性并不显著。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应把教学质量评价放在第一位,增强各级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研成果、教学创新成果、教书育人成果、育人质量等各种与教学质量提升相关的成果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或权重。另外,应赋予二级学院管理者更大的管人、用人及惩罚权,激发二级学院活力。

  关键词:教学质量;职称;学位;师资管理;高校

高校教师职称、学位与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

  教学质量是高校管理的永恒话题,其优劣关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的前途和命运。这很容易使人想到仅仅存在了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短短8年时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64位两院院士及殷海光、王浩、汪曾祺等一大批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谱写了教育史的奇迹[1]。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演进,高校教学质量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呼声逐年升高。张楚廷[2]指出,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令人忧郁,课堂寂静得令人害怕。张田、李子运和汪晴晴[3]指出,迟到、早退、旷课、在课堂吃零食、玩手机、与同学聊天等消极行为充斥大学课堂,教师授课及学生听课质量堪忧。朱光俊[4]和王勇、曾庆慧等[5]认为,当前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既有老师的原因,又有学生的原因,也与个别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缺乏科学性等有一定关系。郭丽君[6]认为,绩效和问责管理主义在一些高校盛行,扭曲了教学评价系统的生态关系,使教学评价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缺乏实质性价值。张志莹、吴亮[7]、王芳等[8]将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归结到教师教学方法、态度、内容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于长春[9]认为,教师教学质量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等因素影响。李学书[10]认为,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行政管理和教学环境等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更新了一篇评职称相关的论文,如评职称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文案调查法,通过各高校校园网、各省(市)教育厅(教育委员会)网站,收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江苏、陕西、河南等共计10个省(市)50所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至2019年1527名获得校级教学质量奖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般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奖)的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表1为被调研对象基本数据统计情况。在中国知网(CNKI)逐一下载被调研教师获奖年份及该年份前后3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从中梳理出每位教师在获奖年份的年龄、职称、学历(含学位)、性别、发表科研论文数量等数据。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一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教师的职称和学位越高,其教学水平就越高。不少学生都期盼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能为其授课。假设教师学位和职称与教学质量应存在正向关系。为验证是否存在这种关系,构造定量模型为Q=α0+β1P+β2Ap+β3L+ε,(1)式(1)中Q代表教学质量,其中校级教学质量奖赋值为1,省级教学成果奖赋值为2。P(professor)代表教授,Ap(associateprofessor)代表副教授,L(lec-turer)代表讲师,依次取值1,2,3,ε为残差。

  二、教师职称、学位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分析

  (一)对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首先,以教学质量为因变量,不同级别的职称和学位分别为自变量,借助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做回归分析。表2给出了对各个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I和模型II拟合效果较为理想,说明教师职称和学位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熊华军、马大力[12]调研的结果类似,即为本科生上课的教师的职称越高,学生对其教学质量评价的满意度越高。

  (二)对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表3给出了对回归模型I和模型II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I和模型II的回归平方和分别为5.883和4.405,残差平方和分别为375.780和377.258。对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统计量F值分别为7.948和5.928,各自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和0.001,均小于0.010的显著性水平,由此可以断定两个模型统计上是显著的,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三、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自2019年起,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立项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和一流人才”工程。2020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现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评价改革,实现两个“坚决克服”,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各高校把教学质量评价放在第一位,增强各级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研成果奖、教学创新成果奖、教书育人成果奖、育人质量奖、各级教学工程项目等各种与教学质量提升相关的成果或项目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或权重。

  结论与启示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副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与教学质量相关性显著,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首先,这两个职称级别的教师面临晋升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压力,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既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又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教授职称与教学质量相关性不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高校的教授处在学校中高级管理层,担任不同层级的领导职务,繁忙的公务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分散了他们应该投入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因为一些教授成名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项目或创业中,加上不少高校鼓励教师申请不同层级的科研项目,一味追求科研绩效,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远远大于对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对那些有能力搞科研、善于写文章的老师而言,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一定能获得教学质量奖,而发表一篇高水平的文章则一定能获得高额的奖励。这种激励政策无形中引导一些教师争相重科研而轻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革高校现行激励措施,制定以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为激励目标的全新型、多层级、多目标的激励体系。

  从教学质量和学位的关系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与教学质量相关性较为显著,与学士学位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面提升普通高校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应把教学质量评价放在第一位,增强与教学质量提升相关的各种教学(教研)成果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或权重。激励教师关心教学、热爱教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另外,应赋予二级学院更多人事管理权限。二级学院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最了解教师情况和教学技能的高低。例如,可以探索校、院二级聘任制度,在学校向社会招聘教师的基础上,二级学院可以依据本学院教学实际情况,从学校招聘教师,以二级学院的名义与学校、受聘教师签订三方协议。对于教学质量高、受学生喜爱、教学科研能力强、服从学院二级管理的受聘者,在后续签约时优先考虑;对于那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授课情况不受学生喜欢、不服从学院二级管理、教学技能和个人素质亟待提升而不思进取的教师,二级学院有权依据相关规定与其解约。

  [参考文献]

  [1]阳荣威,梁建芬.西南联大教育成就的历史情境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6(3):79-85.

  [2]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

  [3]张田,李子运,汪晴晴.大学课堂学生消极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增刊1):59-62.

  高顺成1,高喜超1,刘中刚2,李丹丹1

上一篇: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探讨 下一篇:粤西地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