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29 10:39
[摘要]习书记总书记在19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发展的基础问题,事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客观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农业人才培养;资本下乡
2015年农村会议首次提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提法,意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推陈出新,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使得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品质都能更好的与消费者需求相契合。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站在供给端的角度来解决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其核心在于要着力解决粮食产量不够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解决了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进度缓慢,出口农业贸易在国际市场农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的提出就是要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着力解决农业现存的实际问题。
1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自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后,我国粮食总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即算是这样,我国依旧没有停止农产品的进口。根据2017年我国海关进口粮食数据显示,“我国共累计进口13062万吨粮食,其中大豆进口量约9500万顿,同比2016年增长了13.9%”。实际上除了一些特殊年份,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粮食采购行为。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国经济体量巨大、人口数量较多,对粮食的需要远大于其他。从主观方面来看,虽然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问题,但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幅并没有实际满足需求达到自给自足。所以,行之有效的扩大粮食产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实现现代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主流价值层面的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观因素,也存在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集体化的客观原因。随着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强调以及经济社会良好发展作为基础,轻视农业发展的主观因素已经得到了解决,并逐渐意识到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村是发展的蓄水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我国农村依旧存在由于每户农民所有农耕用地不集中,碎片化的客观情况,切实的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脚步。过分碎片化的农业耕地和耕地使用权分散使得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不仅要解决科技创新难题,还要解决体制机制弊端问题。所以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既要有决心,更要有耐心。解决农村问题既需要理论创新,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落足实际。而当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事实层面上的问题时,谁能既充分领会政策措施含义,又能不打折扣的贯彻落实落实是目前农业改革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基础问题。只有真正解决好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理论才能真正与实际接轨。
2.1充分发挥农协作用
村委会应该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不应该是唯一存在的力量。村委会是各地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我国实现民主自治的重要环节,对于农村问题的解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有着相应的不足,村委会是由各村村民选举产生,而村民往往由于长期处于农村而存在知识水平不高,对于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够等问题,从而难以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乡村振兴需要在农村中,找到一群有着一定知识层面和社会阅历的人,并将这样一群人组织起来成立相应的农村协会,对农村各项事务进行指导和建议。同时要推动农村协会和村委会互相帮助,各负其责。农村协会负责统筹规划,对农村各项事务进行指导,村委会负责具体执行。就如同农业耕地碎片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农村协会的统筹规划将每户农民的农业耕地重新分配,然后由村委会具体执行,实现农业耕地的集中化和小规模化。组建乡村协会的人应该是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一方面依赖于各个农村已经出现的优秀人才,既包括出生农村,外出创业并取得一番事业的乡贤,也包括外出打工后拥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城市务工人员。应该鼓励这些拥有更加开拓思维和见识的人回到农村服务。广大农村是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家园,当地政府要有意识的用好该部分人才资源,用乡愁留住这些对当地农村有情感的优秀企业家。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情怀的优秀大学生回乡创业,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农业领域结合,引进更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行为。
2.2将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
相较于国际农业生产大国,我国农业化肥使用率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农业化肥使用量较高,是由一系列社会因素导致的。其中既有巨大经济体量和人口众多而不得不实现粮食增量的客观原因,也存在农业科技创新脚步缓慢,农民专业技能不强,以及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的诸多其它原因。事实上我国从未停下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但大多数的创新和研究却仅停留于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的实验室,造成客观上的资源浪费。
2.3吸引资本下乡
想要大幅度实现粮食产量的递增,就必须着力解决客观存在着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坚定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单靠农民本身不是够的,需要引进企业和大资本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添砖加瓦。由于农民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限,决定了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只能成为执行者,具体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业相关领域的拓展只能交给更专业的人来完成。的农业需要资本进驻,一方面,农业可以在市场中得到规范,完善以前有瑕疵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进驻,我们可以找到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想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找到自身的优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但由于收益不尽如人意和政策受限,并没有发展起来。资本是逐利的,在农业的现实情况下,农业本身的利润率难以满足资本需求。政府应该引导良性资本流入农业,但同时也要明白,光靠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农业之所以一直难以得到大资本的投入,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农业本身不具备吸引资本进驻的价值,没有满足资本的逐利性,但农业生产本身价值不高,并不代表农业相关产业没有吸引力。需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满足资本进驻追求的利润点,要使农业成为一个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在保障农业耕地红线不突破的情况下,应该让企业,推动他们主动去寻找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本是逐利,同时对潜在利润也极具敏锐性。一方面,应该积极利用资本的这种特性,简政放权,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企业。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层次做好宏观调控,原则性的问题上对企业进行把控,坚定捍卫农民权利,并妥善安置农民生活。
3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意义
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来看,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时期人民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不再单纯满足拥有足量的食物,而是对食物的质量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填的饱肚子,更要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人民立场是共产党党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满足人民的当下关切是党执政兴国的核心要义。所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农业粮食供给质量和数量,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晓梧主编.新经济发展70年丛书新社会保障和民生发展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石建勋著.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丛书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陈一鸣
上一篇: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