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07 11:00

  摘要:世界林业教育,特别是发达的林业教育历史较为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其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中分析了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提出了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建议。研究发现,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6大趋势:林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加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小班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上升、在线教育迅速发展、校企合作日益常态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国外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加强新林科建设,完善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新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林业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深化林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

  关键词: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启示

  2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林业教育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林业内涵与功能的拓展,基于传统林业范畴布局的林业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林业教育开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许多的林业教育出现学生规模下降和就业困境等问题[1-2]。为此,世界各国开展了适合本国的林业教育改革工作。我国林业教育与世界多国存在着共性问题,因此掌握世界林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改革中的重点举措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

  1世界林业教育发展现状

  世界范围的林业教育体系已具有齐备的教育类型、相当的规模、基本合理的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为各国林业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1.1教育类型

  从不同培养目标来看,林业教育主要分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3大类。普通高等教育通常由高等院校承担,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或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包含大专、本科、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职业教育由职业中学或技术学院承担,以培养林业技术人员为目标,主要指高职专科层次的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一般由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承担,主要指在职工作人员针对林业岗位需求的继续教育。从教育机构主体性质来看,主要分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由于林业教育属于公益性,大多数国内外的涉林院校均属于公立院校,或即便存在于私立院校,但公立性质明显。例如,世界著名的康奈尔大学虽为私立大学,但其涉林学科专业所在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属于赠地学院,该院由学校与纽约州政府合建,具有明显的公立性。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林业教育结构,但教育主体尚局限于公立性教育为主。

  1.2教育规模

  目前,世界林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因或地域发展整体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以涉林教育机构数量来看,美国现有分布于43个州的54所高等学校通过美国林学会(SFA)的评审认定,被授权开设高等林业教育,学科最全的为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现有11所大学设有林学院(系)和与林业有关的学院(系),如较有影响力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德国没有独立设置的林业大学,林业高等教育存在于综合性大学内设置的林学系,但德国林业教育相对发达,哥廷根大学拥有着欧洲最大的林学系[3]。此外,巴西、意大利、芬兰、瑞典、日本、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高等林业教育或林业职业培训,并在国内设立了相当数量的涉林大学或职业培训机构,规模较大且较为著名的学府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瑞典农业大学等。

  2世界林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目前,林业学科在内涵范畴、人才培养、社会功能等方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林业从教者十分有必要及时把握世界林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主要问题不断探索改革举措。

  2.1林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林业的内涵与功能已由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逐渐转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现代林业。林业学科范畴也逐渐突破传统,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研究领域日益交叉融合,向更宽泛的现代林业方向拓展。林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通常体现在涉林高等院校或院系的合并与更名,例如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分别于20世纪70年代将林学院改为林业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资源学院,明尼苏达大学将其林学院先更名为自然资源学院,后再次更名为食品、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在日本,林业教育界普遍认为“森林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科学,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而这种研究同时促进了传统林业学科的更新与改革[9]。

  2.2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

  当今复杂林业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具备经济、技术、政治和生态方面的综合知识与视野的复合型林业人才。社会对林业从业者在交流、伦理、合作、解决问题和管理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发布的林业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林业教育应该注重通用能力和方法论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能力,以及系统决策与战略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林业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培养目标的达成可逐渐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实现。美国大学在林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通识性课程所占比重很高,例如在奥本大学林业和野生动物学院林业本科专业的必修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占到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54%[10];日本高校林业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例如北海道大学教育学部开设有20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11]。

  3对我国林业教育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3.1加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

  需求的新林科建设新林科是指与新时代林业功能定位相符的涉林学科专业新体系,旨在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与功能,解决我国当前林业学科人才培养与需求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林科建设,正是顺应世界林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借鉴国际林业学科交叉融合方式,立足国情,逐步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提升我国传统林业学科,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需求的对接。为健全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努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学位委员会于2021年决定设置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门类。尽管目前仅内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安全学”2个一级学科,但在学科专业目录上直接体现交叉学科的方式,增强了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设置量身定做了渠道与平台,这是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迈出的第一步。因此,我国涉林高等教育机构应把握这一时代契机,在涉林交叉学科的设置上,对如何兼具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与国际发展趋势,应提前做出探索性预案。

  3.2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将生产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用人单位4方队伍有机结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默契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一是应鼓励涉林高等院校进一步与行业协会、涉林企业的密切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并推出协同育人实践的典型案例,明确校企双方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责任,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企业、学校、行业、学生4方主体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效果。二是要完善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例如,制定促进产、学、研、用融合的法律法规,规范不同主体的行为,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处理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纠纷;探索大学生对于林业基层场站的定向培养机制,健全涉林学科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政策保障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带动基层;完善对林业行业特色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水平涉林学科的投入机制,给予接收涉林学科实习生的单位减免税收,对定向到边远艰苦林区就业的毕业生施行减免学费等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勇.发达高等林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2):17-20.

  [2]ARéVALOJ.Internationalperceptionsofuniversityforestryeducation:ananalysisofstudentmotivation,competencies,andcurricula[D].Joensuu:UniversityofEasternFinland,2011.

  [3]陈绍志,王登举,徐斌.当代世界林业:国别篇(上、下)[M].北京:林业出版社,2019.

  林群1李勇2李珏闻1李慧3

上一篇:疫情中医课程“经典引导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博湖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