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乡村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07 10:33

  【摘要】目前,乡村文化教育仍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缺乏、城乡素质教育差距较大等问题,无法满足更深层次的个性化培养以及兴趣培养方面的需求,不符合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引入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为载体,为乡村文化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开拓第二课堂,搭建优质的、多元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特色课程

“互联网+”助力乡村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前言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教育"对义务教育的均衡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再造血的功能。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呈现爆发式增长。2.65亿在校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基于此,本文以仰恩大学“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项目为基础,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助力乡村文化教育。通过“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挖掘乡村特有的教育优势,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平台。[2]让乡村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发展,眼界更为宽阔,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更新了一篇教育相关的论文,如教育事业发展论文发表哪些杂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项目的意义和可行性

  1.1项目的意义

  本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乡村文化教育的硬件设施仍较为缺乏,教师较为不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仍然较为担忧。本项目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新模式,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大学生振兴乡村,让热衷乡村教育的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力量。引入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为载体,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乡村教育的美好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1.2项目的可行性

  1.家长对儿童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不够。本项目通过2019年、2020年两年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贵峰村实证调查,发现:贵峰村人口构成主要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村中有半数以上的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家长缺少对儿童文化教育方面的关注。

  2.家长支持“互联网+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贵峰村“中华第一诗村”独特的文化品牌,诗词文化影响深远,村中保留着极具特色的闽南诗词吟唱,村民对诗词文化有天生的亲近感,有75%的家长对“互联网+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表示支持。

  二、“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项目的实践

  “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项目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依托贵峰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现有场地和设施,采用线下公益教学与互联网远程教学相结合,进行语文、数学等中小学课程线上线下辅导,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改善乡村优质师资力量不足、村民轻视文化教育、乡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不完善等问题。拓展乡村中小学生知识文化视野,传承闽南特色文化,打造闽南文化品牌,推动闽南乡村文化建设。

  三、“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项目特色及发展规划

  3.1项目特色

  第一,推行“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的服务。进行中小学课程辅导,以及相关课程的远程教学,能够解决乡村教学资源匮乏、留守儿童难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给乡村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驻村志愿者和互联网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独特性。

  第二,推行“第二课堂+乡村文化教育”的模式。使得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更为便捷高效。通过教学视频进行知识传授,能在课堂中与其他学习者相互练习交流。解决了学生学习方式单一问题,提高了学生课前学习与课堂研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接受者,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反思。

  3.2发展规划

  1.市场导入期。试营期(1-2年)对项目前期运营进行分析,确定未来走向,完善硬件设备。利用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的专业优势,大力宣传此项目,讲好品牌故事。通过互联网媒体、广告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大力宣传,提高项目知名度和信誉度,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特色。

  2.成长期。成长期(3-4年)项目逐步稳定运转的情况下,调整新的战略。根据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整体课程和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对结构体系做适当的调整,推动课程服务的进一步创新,提高课程水平和质量。吸收、招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优先考虑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扩大项目规模。开展内部经验交流会,对所得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具体的规划方案,为扩展课程和业务做好准备。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介等大力征集合作商,邀请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加盟合作,助力项目发展。

  结语

  本文以仰恩大学“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项目为基础,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助力乡村文化教育。分析了“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可行性,结合实证调查和现状分析,针对乡村文化教育现存问题,提出项目可行性建议。本项目致力于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乡村教育的美好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

  [2]顾庆传,王太忠,罗锋.浅析“互联网+教育”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现状及意义[J].昭通学院学报,2019,41(04):129-132.

  [3]史学忠.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分析.[DB/OL].2018

  傅智佳陈鸿腾杨倩仰恩大学

上一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杭州农业科技人才体系构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