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4-30 09:36
【摘要】基于1978年~2014年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出售价格与播种面积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种植行为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变动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显示: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短期内价格与播种面积协整系统存在反向的自我修正机制,短期波动围绕长期均衡进行调节;平均出售价格的变动对农民种植行为有着显著影响,且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变动影响了农民的种植选择,进而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价格波动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关键词】相对价格种植结构调整误差修正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粮食、经济作物由最开始的“统购统销”到后来的“双轨制”,再到现在的“购销市场化”,中国的粮食以及经济作物市场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某些调控政策也存在目标重叠与功能错位的问题,如玉米临储制度未能实现良好的预期效果(郭庆海,2015;樊琦等,2016)。[1-2]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让市场决定价格,以价格调节供需,从而实现市场的均衡。1998年~2003年在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不断下滑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持续增产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产品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重点之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结构(孔祥智,2016)。[3]因此,研究粮食以及经济作物市场价格机制有助于厘清价格波动的影响路径,发挥价格的市场指引作用,调节农民的生产行为,使市场机制在配置农业领域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提升政策的预见性和有效性(程国强等,2013)。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相关性的研究较为丰富,如张治华(1997)实证分析了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认为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起着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5]蒋乃华(1998)从粮食流通体制环境入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价格反应特征,以不同的价格形态解释了粮食生产波动。[6]一些学者关注了调控政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其中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成为研究的重点(胡小平,2001;方福平,2004)。[7-8]随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时间序列模型在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生产相关性研究中得到大量运用。如何蒲明等(2009)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粮食价格波动与粮食产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9]雷钦礼(2005)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的价格作用机制;[10]方福平等(2010)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了稻谷价格波动对农民种稻行为的影响。
二、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说明
基于1978年~2014年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价格与播种面积数据,实证检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对农民种植行为的影响。其中,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经济作物包括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麻类(熟红麻、苎麻)和糖料(甘蔗、甜菜)。价格为每50公斤的平均出售价格,体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水平,数据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以各种作物年产量为权重加权得出粮食作物平均价格和经济作物平均价格,播种面积与相关产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为其加权平均价格的比值,相对播种面积为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值。某些作物相关年份价格数据缺失(具体为稻谷1978年~1983年、1987年、1991;糖料1978年~1981年;麻类1978年~1987年、1993年、2008年~2014年),对于价格缺失数据的处理,笔者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相关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得到缺失值。
(二)研究方法
在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前,通常需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即单位根检验,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42往往进行差分处理使之平稳,因为使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能出现伪回归、传统的t检验失效等问题。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较多,如ADF检验、PP检验等,它们共同的缺点在于检验功效较低,尤其是当样本容量不大或真实模型接近于单位根的情形。笔者将使用目前最有效的DF-GLS检验,并使用Elliot(艾利奥特等,1996)提供的临界值进行判断。
三、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表1为价格和播种面积序列的DF-GLS单位根检验结果。无论基于SC准则还是MAIC准则,原始序列的DF-GLS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绝对值),即不能拒绝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原始序列是非平稳的。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时间序列基本都变得平稳,仅有MAIC准则下的相对价格序列非平稳,原因在于其滞后阶数过大。总体可以认为价格与播种面积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I(1))
(二)价格与播种面积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价格与播种面积是同阶单整序列,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长期均衡方程的残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变量间的协整关系通过了检验,说明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平均出售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和相对播种面积之间则存在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意味着从长期来看,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其价格变动会影响农民的种植行为,产品价格提高会激励农民选择种植更多的该种作物;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相对播种面积的下降,即长期内相对价格变动会通过农民的行为选择对种植业结构调整产生显著影响。
四、结果与讨论
笔者运用协整分析模型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平均出售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的长期与短期影响关系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验证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价格对播种面积影响的方向、强度等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平均出售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的变动对相对播种面积有长期稳定的影响;短期内价格与播种面积之间的波动存在反向的自我修正机制,短期波动围绕长期均衡进行调节;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二者间的影响关系。可以认为平均出售价格对农民种植行为有着显著影响,粮食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了农民的种植选择,进而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且价格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因此,通过相关政策对价格的调控来引导农业生产与结构优化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郭庆海.玉米主产区:困境、改革与支持政策———基于吉林省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4):4-10.
[2]樊琦,祁迪,李霜.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改革与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8):74-81.
[3]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4]程国强,朱满德.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现实状态与政策框架[J].改革,2013(1):18-34.
贺森戈阳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