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4-26 09:32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以能够同时反映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生态效率”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方法测算了年中国个省(区市)的区域生态效率,并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的制定和实施行为中存在明显的相互“模仿”行为,同时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具有“制约”作用。年后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制定、实施和监督行为由相互“模仿”转向“独立”施行,环境规制行为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作用也由“制约”转变为“促进”,或者“制约”作用减弱。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推行多元化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地方政府行为准则,通过完善环境法制建设,从立法、执法和监督层面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环境规制区域生态效率地方政府竞争空间面板联立方程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区域生态效率

  一引言

  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巳被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彭水军和包群,,中国作为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样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尽管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改善环境状况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环境制度和政策但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仍难以奏效。有研究将环境治理的低效归因于分权治理结构和政绩考核机制导致的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逐底竞争(”行为。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的“鞭策”下,拥有一定经济和财政自主权的地方政府,以各种手段保证经济实现增长;地方政府有动机通过弱化环境规制强度来降低当地企业的“合规成本(以实现招商引资、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最终可能导致环境状况的普遍恶化。

  关于环境的论文范文还有环境科学领域sci二区杂志有哪些,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给出了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一个较全面的定义,它指的是某个区域内部不同经济体的政府利用包括税收、环境政策、教育、医疗福利等手段,吸引资本、劳动力和其他流动性要素进人以增强经济体自身竞争优势的行为。众多学者认为,在地方政府竞争的背景下,各地环境规制存在相互竞争的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源自两个因素:一是跨行政区的资本竞争(,一是跨境污染问题(。与对国家间环境规制“逐底竞争”的逻辑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高收人国家环境规制相对严格企业特别是高污染企业的环境规制成本较高低收入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倾向于维持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高收人国家较高的环境规制成本促使跨国企业到低收入国家投资以规避环境规制而高收入国家为了留住投资则竞相降低环境规制水平;各国环境规制普遍降低导致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与对美国各州环境规制的研究,也认为州际环境规制竞争的原因是各州为留住并吸引更多的产业进人本州而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本地区的经营成本。同时,他们认为相比于其他政策和规制环境规制更易引发“逐底竞争”行为: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能够在地区之间传递(跨境污染问题),即使本地区实行严格的环境规制也不一定会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因此地方政府倾向通过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获取经济收益而与其他地区共同承担环境污染的成本。

  二)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通过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两方面的作用实现,尽管现有文献没有对环境规制的生态效率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但分别研究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影响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

  三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测算

  一)区域生态效率的概念和首次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即一定时期内增加的经济价值与增加的生态环境负荷的比值。区域生态效率是指在某个经济区域内“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和改善生活”等,其核心是少投入、少排放、多产出,是在不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区域经济,因而符合可持续发展有关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工具。

  二)区域生态效率的测算方法现有测算生态效率的方法主要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使用方法可以解决生态效率指标中“生态环境影响”项的多种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单位不一致问题。应用方法测算生态效率相较于测算其他效率的特殊之处在于需要考虑环境污染这种“非合意产出(”的情况。等(最早提出存在“非合意要素的模型”,并将环境污染视为一种非合意产出纳人的分析框架,用来估计环境效率。由于环境污染被视作经济活动的代价,和和直接将非合意产出作为模型中的投人项来计算环境效率。根据生态效率指标公式,我们借鉴该方法,将环境污染这一“非合意产出”与资源消耗作为模型的投人项而将产出和服务价值作为模型的产出项,设定模型如下:

  参考文献:

  程丹润、李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财贸研究》第期。

  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一》《经济学季刊)》第期。

  李静、饶梅先《中国工业的环境效率与规制研究》,《生态经济》第期。

  李涛、黄纯纯、周业安:《税收、税收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期。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财经问题研究》第期。

  李胜兰初善冰申晨

上一篇: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司法改革 下一篇:技术进步方向、城市用地规模和环境质量